第一百八十一章 你真的要肝脑涂地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连从秦汉时候,就已经消失掉的分封制,现在到了明朝时候已经用塞王这种形式重新出现。

    可想而知,朱元璋对于儿子们是多么的信任。

    而能干的儿子,那自然是最为信任。

    像朱启就是这些儿子们之中最为杰出的,以前大家可能还觉得稍逊于太子朱标。

    不过现在辽王朱启身上的光环和传说已经多得数不下来了,没有人觉得辽王会比太子朱标要来的差。

    甚至有人在私下里议论,如果没有太子朱标,而辽王殿下没准可以成为新的太子也说不定。

    而对于这一点,朱启是没有多想,刘伯温则是看得透彻,不过其他的人可就不像刘伯温那么聪明,能够看得透彻了。

    这礼部尚书吕昶,就是一个出了名的谏臣,他看的就不算特别的透彻。

    但凡是有什么他看不过去的事情,或者觉得有大隐患的事情,他就会主动的提出来。

    比如说之前李善长官位太高,丞相权利太大的时候,就曾经多次提过,要让皇帝削减李善长的爵位和官职等等,不过,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就是了。

    而对于胡惟庸,吕昶也是不止一次跟他唱过反调。

    胡惟庸也给他穿过很多次的小鞋,但这吕昶就是能够继续当他的礼部尚书。

    可想而知,朱元璋心里也是明白,这吕昶是难得的忠臣,自然不会真的把他怎么样。

    而是吕昶看到辽王殿下在官场上面名声越来越大,甚至还和胡惟庸正面冲突了起来,他虽然也不是胡惟庸那边的人,而且和胡惟庸还多有冲突,互相看的不爽。

    但文臣和文臣之间的冲突是一马子回事,皇子介入到官场之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皇子的身份哪能随便介入官场呢?

    这未来的天下,还是太子朱标的呀!

    这历朝历代皇子太能干所造成的惨剧,难道还少吗?

    像李世民那样夺嫡,杀兄屠弟囚父这种事情都能干的出来,难道还要在大明上演一遍吗?

    当然了,这种话肯定不能当着朱元璋讲的。

    吕昶虽然喜欢直言劝谏,但也不是没脑子的,满嘴乱喷。

    他就直接跟朱元璋说了这辽王殿下已经二十岁了,而辽东的土地也已经打下来了。

    既然如此的话,那应该早日安排辽王殿下到封地上就藩才是啊!

    吕昶这样的说法得到了朝廷不少人的支持,而胡惟庸那边的人,也是眼前一亮,把辽王殿下弄到辽东去,这可实在是太好的一个主意了。

    一帮子人就跟着纷纷进言,要辽王赶紧去辽东就藩。

    而朱元璋并没有做任何的表示,只说自己还会多考虑考虑,然后就让这些人回去了。

    朱启从别处听闻此事之后,也是头皮发麻,胡惟庸那边自然是想把自己赶到辽东去,这样他就能够在官场上面作威作福了,没有任何人可以奈何得了他。

    想法很美好,但有锦衣卫的情况下,胡惟庸的罪状只会越来越多,到最后超出了朱元璋的容忍限度,就是他的死期了。

    而吕昶那边朱启是知道的,历史上吕昶的评价的,这人可是为了直言劝谏,连命都不要的狠人。

    而且也确实是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多半是觉得自己这个辽王最近太活跃了,很可能有夺嫡之心,所以才想着把自己赶紧弄走,免得国家大乱吧!

    出发是好的,但是朱启可不想这么早就去辽东啊,这应天府天气暖和,生活质量也很高,最主要的是安全,没有任何的战乱危险。

    到了辽东,可就不一样了,那真的就是四战之地。

    现在有蓝玉他们顶在辽东那边作战,朱启就更不想过去了,万一自己过去又被朱元璋任命成为什么统帅大将军统领全局,那自己可就麻烦了。

    不过去不去辽东这事情,朱启也做不了主,还是朱元璋那边考虑的事情。

    但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也躲不过去,朱元璋很快就做出了决定,让朱起三月份就启程,前往辽东就翻。

    朱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是一脸怅然,看来现在就要去辽东了算了去辽东那边好好发展发展种田吧。

    不过他就在要走的时候,却突然收到了另外一个消息。

    那就是朱元璋也要跟着朱启一同前往辽东,主要是去视察一下辽东的情况,这皇帝到前线去,自然需要有人在后面监国了。

    太子朱标也不是第一次监国,不过太子朱标毕竟不算老练。

    以前,每一次监国的时候,朱元璋都会安排李善长,刘伯温等人辅佐太子朱标。

    只是现在,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而刘伯温的话,年纪已经非常大了。

    并且身体也不是很好,前段时间一直称病,就算朱元璋请过他,刘伯温也没有出山,继续当官。

    若不是看在朱启的面子上,可能朱元璋都已经要出手惩罚刘伯温了。

    这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都指望不上,百官们自然觉得那就是胡惟庸,胡丞相来辅佐太子朱标监国了。

    但让百官们没有想到的是,皇帝接下来的命令,却让大家都傻眼了。

    皇帝这一次不仅要自己前往辽东,而且命令太子朱标去凤阳祭祖。

    祭祖这种事情可不是过去一趟当天就回得来的,还要在那边有各种各样的仪式,沐浴斋戒好几天,乱七八糟的,下来少说也要一个多月才能返回应天府了。

    有些官员就说了,这皇帝不在应天府,太子也不在应天府,这怎么行呀?还请皇帝深思啊!

    不过,朱元璋决定的事情,岂是外人能够随便改变的?

    朱元璋想去辽东视察情况,这是军情紧急,拖不得而祭祖的事情,也同样是紧急的事情,拖不得。

    既然事情都赶到一块去了,那就安排另外一个人主持朝政就是了。

    大家心里都在疑惑,这皇帝和太子都不在应天府了,那谁还能够主持朝政啊?

    朱元璋呵呵一笑:胡惟庸,胡丞相啊。

    那些官员们大部分都是胡惟庸的朋党,自然不会说反话,反而一个个的点头说是。

    至于说那些跟胡惟庸相处不来的反对的人,也并没有被朱元璋当一回事。

    胡惟庸,那边更是不用说了,当场哭的稀里哗啦,跪在地上说是要肝脑涂地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等等等等,一番话说的反正要多漂亮有多漂亮。

    居然能够让一个大臣主持朝政,这是什么呀?这就是对胡惟庸的莫大信任呀,大家心里面都是这样想的。

    只有朱启,听说此事之后,心里呵呵一笑。

    这胡惟庸,怕是真的要肝脑涂地了。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