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人在江湖(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继续置身事外,似乎不太可能了,一但这些人都被他拒绝了,估计要不了多久,他就得被“流放”了,一辈子回不了京也说不定。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但若要真让他选择一方,他倒是对马上就要二次入京的叶百川比较感兴趣。

    在许多人看来,贾瑛似乎与傅东莱走的更近一些,毕竟抛开他的老师与傅东莱的私人关系不说,自他入仕以来,貌似傅东莱也没少扶持他的,在朝中也曾数次为他说话。

    但贾瑛自己心里却是万分的清楚,他与傅东莱的关系,远没有大家看到的那样密切。

    自打从山西回来之后,他去傅府的次数,就已经屈指可数了。

    而傅东莱之所以用他,也不是因为对他有多大的好感,而是因为他有利用的价值,尤其是李党还没有倒台之前,他勋贵的出身,给了傅东莱更多的便利。即便今后,他与傅东莱的关系,恐怕也仅止步于此了。

    至于他为什么选叶百川,而非顺势投靠傅东莱,这里面的讲究可就多了,且十分微妙。

    不过距离叶百川进京,恐怕还得一段时间,他自己要先想办法,拖过这一段时间才成。

    看来,自己还是要躲出去了。

    正好,江南的事情,也快初见成效了。

    正当贾瑛准备脚底抹油之时,宫里却来了人。

    皇帝召见自己会有什么事呢?

    贾瑛很好奇。

    依旧是贾瑛熟悉的华盖殿,此时只有君臣二人。

    “你不去江南盯着朕给你的差事,总窝在京里做什么,朕怎么听说你如今做起门神来了?”嘉德难得八卦一次道。

    距离上次朝辩,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贾瑛确实有偷懒的心思,不过却不能照实回答。

    “回陛下,臣并非是窝在京中无事可做,臣本来是想要从军器局请几名大匠南下的,谁曾想工部死活不答应。”

    “不答应也就罢了,还从南京军旗局调走了数名大匠,说是要让他们入京负责督造火器,装备京营。陛下,您知道的,臣原本的打算是在明年开春之前,打造出第一批火器装备,先行组建一支水师舰队,让新招募的士兵能够分批下海,做实战操练。”

    “南京军器局那边工匠本来就短缺,尤其还是大匠,如今被工部调走了数人,势必就会拖延南边的火器交付时间。臣当然知道,京营拱卫京师,乃是重中之重,臣也不反对他们从南京军器局调人,只是多少也得给臣补充一些工匠不是,臣正为此事,跟工部交涉的。”

    “至于陛下说的门神,臣只当陛下是在夸臣,臣倒是愿意做咱们大乾朝的门神,为陛下固守边疆。”

    说一些鸡零狗碎的琐事,一定程度上,能分散对方的注意力,毕竟皇帝日理万机,哪有心思听这些。

    果不其然,嘉德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不要拿这些小事来烦朕,工部那边,你们自己去商议,朕不会替你说话的。”

    “陛下......”贾瑛装模作样的还要争辩几句。

    “行了。”

    嘉德根本不给他开口的机会,打断道:“工部自有工部的考量,你也说了,京营拱卫京师,是重中之重,总不能朕的亲军拉出去,武器装备比地方卫所都还要差吧。”

    一边说着,嘉德又从旁边的矮几上抽出一封奏折,让戴权递给了贾瑛。

    “自己看看吧,看完你就明白了,这批火器,也不只是为了装备京营的。”

    贾瑛看向手中的折子,封面上写着“朝鲜恪慜王李朝觉敬拜大乾圣天子安。”

    朝鲜?

    李氏朝鲜成立的时间并不算长,最起码大乾许多官员,私下里依旧习惯将朝鲜称之为高句丽。而事实上,李氏朝鲜也确实是“继承”了高句丽的全部遗产,从前的高句丽人,也是如今的朝鲜人。

    当然,流亡在外的那些不算。

    贾瑛翻开了奏折,大致看了一遍后,便明白了。

    李朝觉这是在向大乾求援呢。

    匈奴人南征失利,北边又是一眼看不到头的冰原,可摆在他们面前的严冬,还是要度过的,南北都不能进,那就只能是向东西扩张了。

    西域的战报,早之前贾瑛就见到了,甚至比大多数官员知道的都要详细,因为湘军营如今就在大乾的最西边。

    西域已经被右王部洗劫了两三遍了,就连大食的商客都已经有一段日子没在大乾出现了。

    贫瘠的西域都是如此,可想临近左王部的辽东地区了。

    与贾瑛记忆中的前世不同,匈奴人没有那么早退出历史,依旧活跃在北方草原,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北方的草原上,也不仅仅只有匈奴人。

    早先被大乾击败的蒙元人就是从匈奴人中分离出来的,并且一度将同宗同源的匈奴人,驱逐到漠北以北的荒凉冰原之上。

    匈奴人在北方蛰伏数百年,甚至一度臣服,后来随着蒙元的破灭,才又重新崛起,掠夺了蒙元人的遗产,吸纳了他们的人口,重新打出了大匈奴的旗号。

    大乾九边的那些归化胡,就是蒙元的后裔。

    而在西边还有突厥人,东边还有东胡人。

    东胡人是一个统称,他们的部落种族更复杂一些,因此也不成规模,大的部落最多不超过三万,小的只有数十人。

    东胡人在大乾与匈奴的夹缝之下勉强维系着生存,冰天雪地里,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匈奴人张开了獠牙,自然看不上东胡人那点东西,那就只能再往东,最终盯上了朝鲜。

    从去年冬月开始,一直到今年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匈奴人驱使着东胡人不断劫掠朝鲜,年轻的李氏王朝苦不堪言。

    如果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雪上加霜的事情还在后面。

    那些被李氏驱逐出去的高句丽、新罗、百济的遗民,常年混迹在海上,以劫掠为生,最近似乎又勾结了倭寇。

    奏表上提到,金罗道和庆尚右道已经被倭寇给占了,平安道和宁安道的匈奴人走了,可东胡人却留下来了,战乱到现在都没有平息。

    如今,李氏王朝手中,就只剩下四个尚处于他们控制之中的道府了。

    眼看着祖宗打下来的继业,就要毁于一旦,李朝觉无奈之下,只能向大乾求援。

    贾瑛看了这份奏表后,心里多少也猜到了些嘉德的想法,朝鲜向大乾称臣纳贡,作为宗主国,不会眼睁睁看着朝鲜就此灭亡的,这也是在打他这个圣天子的脸。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