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你不退兵,我就放天花(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今决定生死的不是舌头和嘴巴,而是拳头。

    贾瑛也不再逞口舌之利,万事都要把握分寸,真要是激怒了对方,吃亏的还是自己。

    形势比人强啊!

    “本官的来意很简单,请左屠耆王阁下带兵退回草原,大乾和匈奴王庭,今岁休战!”

    “另外......”

    “我要一千头牛羊,我的士兵没有了粮草,需要食物活下去。”

    阿古金眯着双眼,冷冷的看向贾瑛道:“是本王没听清楚,还是你说错了话?或者说,你是来挑战本王的耐心的。”

    贾瑛没有回辩什么,而是给身后的郭盛递了一个眼色。

    郭盛会意,摇动大纛。

    随即,自后方乾军阵营之中走出两名全身包裹掩饰,抬着一副担架的士兵,担架之上,似乎还躺着一人,不过却是被士兵用白布遮盖着。

    匈奴阵营中看到乾军突然走出两人,只当事情有变,当即便有将领要挥军而下,却被阿古金抬手阻止。

    等到两名士兵抬着担架走到近前,贾瑛挥了挥手,让士兵掀开了白布遮盖,看向阿古金说道:“阁下还是先看看清楚,再做决断的好。”

    阿古金不知贾瑛又在耍什么花招,不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也不怕对方能翻起什么风浪来。

    于是便转头向着地上的尸体看去。

    只一眼。

    阿古金的双眸便瞬间一凝。

    一旁的塔速尔甚至浑身一阵恶寒,胸腔中的畏水差点翻滚而出。

    他看到了什么?

    贾瑛挥了挥手,让士兵将尸体重新遮盖上,抬到远处,用火把点燃担架,担架之上刷了一层火油,瞬间便燃起了熊熊大火,将尸体吞没。

    “阁下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吧。”

    贾瑛看着阿古金缓缓说道:“我大军留在山阴,不是因为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本官有的是办法应对你的围剿,只不过,相比你我双方之前的仇恨来说,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退兵休战吧!”

    阿古金沉默片刻,长长吐了一口浊气道:“你觉得,凭着个就能吓唬得住本王?能吓得住我草原的勇士?不过是一句染了瘟疫的尸体罢了,又能代表什么?你们这支乾军,本王是吃定了!”

    贾瑛指了指身后的大军到:“这些都是你们匈奴人给大乾的百姓带来的再难,已经有一个县城彻底变成了死地,这大同府境内,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的县城。因为本官的指挥失误,我的大军踏入了绝地。你可以试着来攻打我们,且看谁才会是最终的赢家。”

    “魔鬼,是没有感情,不分敌我的!”

    阿古金沉默不言。

    贾瑛则继续说道:“本官可以留给你半日的时间考虑,时间一到,如果你还没有给本官一个答复,本官将带领麾下将士,向你们发起进攻!”

    “还有,本官要的牛羊,也必须留下,见不到牛羊,南方的三万大军,是不可能顺利回到草原的。”

    阿古金只明白贾瑛话语中的含义。

    他的士兵踏进了那座被魔鬼占据的县城,已经变成了魔鬼的盘中餐,或许再过两日,眼前这支给他带来巨大麻烦的乾军,将彻底丧失战力。

    在沦为食物之前,他们会做最后的挣扎。

    那就是,拉着敌人,一同坠向魔域!

    即便是他此刻撤走,贾瑛或许反身就去攻击南方的大军,不会杀光,却会让他们讲瘟疫带回草原。

    “被你遣送回来的俘虏,是不是同样中了‘恶魔之吻’?”阿古金眼中充满了被戏耍后的愤怒,死死的盯着贾瑛,右手缓缓摸向腰间的弯刀。

    贾瑛注意到了阿古金的动作,不过他依旧保持着平静,信口一张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本官只能说他们并没有踏入那座死城,不过......”

    “不过什么?”阿古金问道。

    “作为我们的俘虏,自然难免要与我麾下的士卒接触,本官不敢保证什么。”

    “你说的,是实话吗?”阿古金有些不相信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话。

    贾瑛心中翻了翻白眼道:“我说是实话,你敢信吗?”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贾瑛相信,阿古金回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那些俘虏全部处死,即便有自己的再三保证,结局依旧不会改变。

    而贾瑛信口胡说,也不过是给彼此留一个台阶罢了。

    “当然是实话,本官的信誉在我大乾可是千金不换的。”既然做戏,贾瑛自然不会半途而废。

    “你还是早做决断的好,从山阴城里走出去逃命的人,还有不少,说不定,你的哪一支部属就曾与这些人接触过。趁着大雪来临之前,你们还有时间去解决这些事情,否则,一个冬季过后,说不定,草原上就会突然少了许多部落。”

    良久。

    “将巴特尔送回来,他是本王长子,就算是死,也要死在长生天的怀抱中,否则灵魂无法安息!还有,本王需要粮食茶叶铁锅这些东西,粮食要两百万单,一粒都不能少。得不到粮食,本王是绝对不会退兵的。”阿古金忽然说道。

    这一刻贾瑛明白,阿古金同意了。

    “这件事,本官做不了主,需要上报朝廷。”

    “都这个时候了,你们的朝廷,会在乎一个将死之人吗?”

    “这是规矩!”贾瑛坚持到。

    阿古金此刻真的想抽到砍掉对方的头颅,可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本王等你的消息,你若敢欺骗本王,来年,本王会率大军踏平你们的国都!”

    “驾!”

    阿古金走了,带着他的大军一起离开的,而围拢在山阴四周的其他匈奴大军,也没了踪迹。

    而在匈奴大军走后的营地上,还有四五百头牛羊留了下来,羊的数量多一些,牛只有一百多头。

    不过也足以解燃眉之急了。

    没过几日,雁门和宁武关下的敌人,也开始撤退。

    不知详情的关中守将,依旧选择了坚守不出。

    贾瑛派出了斥候哨探,一直跟着匈奴人的足迹,他们在归化城停了下来,另有一部分兵马,则依旧将大同镇城以及右卫城、助马堡、得胜堡、弘赐堡、新平堡等一线堡寨掌握在手中。

    贾瑛隐隐猜到了对方要做什么,他们或许会在归化城逗留几日,如果发现有被感染的士兵,这些人将再也回不到生养他们的故土。

    还有便是等待朝廷的答复,阿古金这一次算是做了一回君子,呵呵。

    贾瑛在忙着为士兵接种和培育牛痘的同时,还分别向朝廷、太原府和王子腾那里递了一封奏报,将大同的情况告知朝中众人。

    给朝廷的战报里,没有提天花的事情,奏报的内容也是含糊其辞,不甚详细。

    贾瑛不敢保证,这件事传回朝中之后,会不会有什么变故。

    贾瑛可不想没死在敌人的刀下,却稀里糊涂被自己人给玩死了。

    给北静王的信中,则是半真半假,只说是有不少士兵感染了伤寒,让他被一些草药来,越多越好。

    关于天花,却只字未提。

    还有就是,下令各路大军绕道山阴,却不能说明详情。

    唯独给王子腾的信,贾瑛没有一丝隐瞒。

    这个时候,除了亲族,贾瑛不敢信任任何人,当然冯恒石除外,可惜他并不知道冯恒石已经返回了京城。

    贾瑛给王子腾建议,让他下令大军,只在大同镇城以南活动,不急于收复归化五城,等到匈奴人退走了,再取不迟,以免瘟疫感染其他军队。

    还有就是,请他允许湘军营在山阴休整一月,不再参与收复失地的战役。

    事实上,也没什么大仗可打的,说是收复,不如说接收合适。

    但湘军营想要停下来休整,就必须得到王子腾的首肯。

    还有就是严令大军不得进入山阴。

    这是贾瑛上的一道保险,水溶的地位是有的,可威信不足。

    而王子腾经过这一战后,在大乾的军中,威信恐怕已经能追上老北静王了。

    而且,留在山阴的不止是贾瑛,还有肃忠郡王杨佑。

    无论是水溶,还是王子腾,都不敢哪一个皇族郡王的性命不当回事,而且这个郡王,还是皇帝的亲侄子,太妃娘娘最疼爱的孙儿。

    京城中再一次听到了捷报,京中的百姓们似乎已经变得见怪不怪了。

    毕竟除了大同陷落时的战败军报外,前方战场就再没有过乾军大败的消息传来,反而胜利居多。

    而且,这次的捷报,依旧是由湘军营递送入京的。

    唯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个杨佑的靖虏卫。

    匈奴人退了,退到了归化城。

    百姓们不知归化城在大同镇的什么方位,可皇帝和朝中的大臣却清楚。

    众人此刻,都有些莫名其妙。

    这就退了?

    双方的战役才刚刚进入第二阶段,连高潮都还没到,匈奴人突然撤了!

    怎么看,这事都有些奇怪。

    如果只是贾瑛的奏报,或许有人还会怀疑,可奏报的末尾,还附了杨佑的签名。

    杨佑突袭延绥右谷蠡王大军的事迹,已经被王子腾写成奏章,递送至京。

    看了奏报之后,就连嘉德都开口盛赞杨佑“有乃父之遗风!”

    听说就连想来不参合政务的太妃,都向皇帝说了不少她孙儿的好话。

    毕竟,这个孙儿没了父亲,还是独苗。

    老太妃自然心疼的紧。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朝廷自然是要求证一番的。没过多久,宣府的奏报也到达了京城,与贾瑛和杨佑的说辞无二,匈奴人确实退到了归化城。

    尽管京中众人再是不理解,可毕竟这是好事,而且贾瑛也给出了一个不怎么让人信服的解释。

    左屠耆王阿古金,想要用退兵,换回左谷蠡王巴特尔,以及大乾需要给阿古金两百万石粮食。

    至于茶叶铁锅这些倒是不被众人太过看重。

    茶叶丝绸不影响大局,盐铁外销从来都是被严格管禁的,同样没多大余地。

    朝中为此又陷入了一场争执之中。

    有官员,见前方取胜,匈奴人又突然退兵,此时正当乘胜追击,而不是与对方言和。

    可另有一部分人,却察觉到了事情恐怕没有奏报中说的那般简单。

    因为王子腾和水溶的奏章相继也抵送京城,两人一致主和。

    还有据宣化府总兵的折子中奏到,仅大同宣府一线,匈奴人就集结了近二十万大军,单凭这个数字,就是个隐患。

    最终,皇帝和内阁商定,派大臣前去和谈。

    和谈的人选,则是由忠顺王杨炽为首,叶百川和鸿胪寺卿赵光北为辅。

    两百万石的粮食太多了,折合白银,便要高大四百万两,大乾要是有这四百万两,早就把入侵的匈奴平推了。

    内阁草拟了一份和谈的协议,经嘉德批准后,交给了主持和谈的杨炽,和谈队伍随即赶赴大同。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