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孝陵石碑,三代血泪(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sp; 可就是这样的大案,太祖却只能将主犯刘三吾发配西北,反而是检举者张信被凌迟处死。”

    “这是太祖的手笔么?”

    “显然,自从蓝玉案之后,太祖已经提不动刀了。”

    “文官步步紧逼,武将们又何尝省心?”

    “懿文太子的长子朱雄英虽死,但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才是新的嫡长孙。文官要拥戴小皇帝,武将也要拥戴小皇帝。”

    “太祖能如何?”

    “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五子,还有晋王、燕王、周王在世,哪有传孙不传子的道理,更何况,燕王类太祖,能征善战。”

    “自来都说太祖是为建文才掀起的蓝玉案,其实错了。”

    “太祖真要想传位给孙儿,直接传位给朱允熥便好,蓝玉他们一万个支持,但这也代表着,新的小皇帝掌握不了朝政了。”

    “蓝玉案,处理武将,是为了给燕王扫清后路。”

    “只是不料。”

    “为了阻止太祖传位给燕王,那群文官居然如此不讲究的弑君政变,而建文一点帝王之术都不会,心甘情愿的当文官的傀儡,寒了武将的心。”

    “所谓靖难。”

    “哪里是什么皇室夺权,本质上,就是文臣武将之争。”

    “这场争端一直延续到土木堡,文官彻底获得胜利,勋贵从此失势。”

    作为大明天子,嘉靖对于一些事情,看得自然要更加透彻一些,越是看得明白,越是知晓大明皇室一直以来面对的敌人有多么难缠。

    也对英宗多了丝同情。

    因为,他和英宗上位的时候,所面临的局面都是一样的,上有太后压制,都是少年英主,镇服朝堂,但,朱祁镇败了,他还没有。

    他有国师,而英宗没有,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无怪乎英宗会败,毕竟连成祖都逃了。”张执象看着左边朱棣的留言,不由发出了一声叹息。

    朱棣是永乐十八年留言,而大明迁都就是那一年,他不能再留在应天了,而是带着整个朝廷迁往京师,以边军武力来保证自己的统治。

    朱棣所写为:“京营腐化,士绅异动,有借倭寇之名破都乱政之忧。孩儿不孝,唯迁都京师,以振朝纲。”

    “郑和数下西洋,已经找到线索。”

    “我大明之敌,不仅仅是士绅,还有一个埋藏极深,很可能延续了两千年的组织……历代兴衰,都有他们的影子。”

    “若不铲除他们,我大明恐也重蹈覆辙。”

    “父皇在天之灵,保佑孩儿。”

    看到朱棣这段话,张执象明白,朱棣已经注意到墨教了,这个秘密也被朱棣传了下去,但是看嘉靖的脸色,应该是失传了。

    因为,宣德八年,朱瞻基那段话已经说明了问题。

    “洪熙元年,丢安南。”

    “宣德二年,南征失败,丢安南而南洋半失。”

    “宣德五年,再下西洋,三宝太监欲重夺海权。”

    “宣德八年,郑和被害,丢旧港宣慰司,舰队受袭,王景弘携残部返回南京,不肖子孙朱瞻基丢失海权,败于敌手,愧对先祖!”

    那压抑的痛苦和绝望,在字里行间都能够透露出来。

    很显然。

    朱瞻基明白丢了海权,对于大明来说意味着什么……然而,朱瞻基已经无能为力了,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年三十八岁。

    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英宗时年,八岁。

    主少国疑。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