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一碗清粥,一缕炊烟(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  “太多了,我不下力气,只当收三分银子。”

    “我们毕竟有四个人。”

    “都是些娃娃……好吧,算上饭钱,我收五分银子。这已经夕照了,今日本无活计,是小少爷照顾让我白得一日工钱,万不可再多,小少爷若是觉得不妥,便去找其他人吧。”

    “那就五分银子吧。”

    张执象幽幽一叹,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站起身来,才想起还没问过王绛阙,也不知道她……

    “去吧。”

    她没有流露出半分不满,直接转身上车,张执象便请陈五与车夫同坐,顺便给车夫指路,驱车行了十多里,才在靠近外廓南城门的一处贫民区停下。

    应天府繁华,账面人口有六万多户,大约三四十万人。

    但考虑到北宋汴梁城只有52平方公里,人口却有百二十万,大明南京城有220平方公里,繁华程度不输汴梁,人口至少有一百六七十万才对。

    内城房屋鳞次栉比,寸土寸金。

    外城就相对宽松一些,但也不是随便搭建的窝棚,毕竟哪里的土地没有主人呢?主人家搭建简陋耐用的屋子,然后坐地收租即可。

    贫民区虽然地段差,房屋破旧,但租金依旧不菲。

    陈五家这个不足三十平方,两间房屋带小院的住所,每个月都要三钱银子的租金,可以说陈五的收入大头都消耗在这房租上。

    至于说是在应天府内买房置地产。

    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玉堂丛语》记载,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手底下有三十多人,结果都是无房户,谢铎因为付不起手下的房租,就把官府给他配的勤务员、马夫、伙夫、门卫等等全部辞退了。

    由此可见应天府房产到底有多贵。

    路上问着关于房产房租的事情,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陈五家中,陈五的老母亲见来了几个公子小姐有些紧张,听儿子说明来意后,方才笑着说了几句感谢的话。

    转回厨房的时候,却是在努力清洗碗筷,烧开水烫了好几回。

    又将家中舍不得吃的青菜拿出来,舀米的时候又多舀了一瓢,平日里晚间都是不吃或者吃点稀粥,哪里会吃干食……

    “大娘,我跟陈叔说了,你们平时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

    “您拿待客的礼仪出来,可我们学不到东西,却也是害了我们,不知民间疾苦,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是不对的。”

    张执象似乎早有预料,特意来了厨房。

    大娘愣了下,随后直夸张执象是个好孩子,将来一定金榜题名做大官,做青天大老爷,随后才壮着胆子问了句,真按平日里做?

    张执象坚决肯定后,她才开始。

    于是,张执象看到老人家只舀了大约一两米,又撒了一把玉米粒,从一旁的布袋里拿了些在城外摘的野菜野草。

    日暮而炊烟起。

    当老人家将碗递给张执象的时候,看着碗里的粥,他沉默了。

    (PS:《金瓶梅》里潘金莲怂恿武大郎典房,长租十年以上的那种,到期后房子还给主人,银钱还给租客,在清河县一个上下两层四间的房子,潘金莲卖掉首饰后添上十多两银子才够,租金大概二两一年。至于秦淮河畔的房子,一间房,注意,是一间,价格在弘治年间已经到600两银子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