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民国之大导演(28)(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觉得家里派来的护卫要换一换了,竟然这么轻易就被人摸到了他的住址。

    来都来了,乐景也懒的追究了。他明知故问道:“你找我.干什么?”

    少年眼珠一转,先自我介绍道:“我叫萧长乐,是道儿南春台班的当家花旦,最拿手的就是《贵妃醉酒》,我扮杨贵妃扮得可好了,您要不要听一听?”

    少年面若好女,反穿女角也不奇怪。春台班乐景没记错的话是徽戏班子,而《贵妃醉酒》是著名的昆弋腔曲目。讲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据说京剧的《贵妃醉酒》就是在徽戏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

    乐景也不和他兜圈子了,直接问道:“你想在我的下一部电影里出镜?”

    萧长乐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央求地看着乐景,“我三岁开始练功,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吊嗓子,能打会唱,您请我演戏是一定不会失望的!”

    乐景问:“你不是唱戏的吗?怎么会想要拍电影?”

    萧长乐叹了口气,眉目染上哀愁,“也不怕您笑话,我们徽戏如今式微,想赚钱的都去唱京剧了,现在班子里人丁零落,走的走,病的病,连一场《贵妃醉酒》都凑不齐人了。”

    清朝乾隆年间是徽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大名鼎鼎的四大徽班进京就是发生在乾隆和嘉庆年间。

    然,世间万物都逃不过盛极而衰。

    徽汉两调合流,吸取昆曲、弋腔、秦腔的长处,形成新的剧种——京剧,一出现就迅速挤压了徽戏这个老前辈发展的市场,从此以后徽戏就彻底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徽戏差点成为绝唱。

    等到共和国在1951年进行普查时,当时在世的徽戏老艺人竟然只有72人。为了抢救和发展徽戏,同年5月,安徽省成立了第一个徽剧 团——休宁县“群乐徽剧团”。

    而现代徽戏则就是在这最初的72个老艺人为基础发展延续下来的。

    乐景恍然:“所以你才想转行?”

    由梨园转向荧幕的跨度也不算大。毕竟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的就是京剧。如今倒是有很多戏剧演员走出梨园活跃在大屏幕上。

    “是啊。”萧长乐不好意思的抿了抿嘴,眼神坚毅,在这一刻脱去了相貌中属于女子的娇柔,有了几分男儿的刚强之色,“领班从小把我养大,台里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现在他们缺衣少食,我总不能不管他们。”

    倒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

    乐景好意提醒,“……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总不能养他们一辈子。你们戏班其他人呢?他们也要自力更生才是。”

    “他们年纪都大了,一生伤病,也没法出来工作了。”萧长乐搓了搓脸,苦笑道:“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起码我这张脸长的不错,拍电影来钱快,也能给他们平时生活花用。”

    乐景虽然同情萧长乐,也很可惜徽戏这门传统的没落,但是他的下一部电影是讲黄包车夫的,实在是和徽戏不搭啊。

    他垂目对上萧长乐哀求期待的双目,有些不忍心,但还是打算回绝他。

    “很抱歉,我的下一部电影是讲黄包车夫的故事,你长的太好了,电影里没有适合你的角色。”

    萧长乐眼中的光骤然暗淡下来。

    他强笑了一下,不死心地说:“我也可以扮丑!我可有力气了,拉的动黄包车!”

    乐景目露不忍,只能再次重复道:“我很抱歉……”

    萧长乐也知道自己的要求很异想天开,也不做纠缠了。

    但是他并不是那种会轻易放弃的人,相反,他不会放过一切机会。

    “我给您唱一段《贵妃醉酒》吧,您听听如何,如果觉得我还可以,以后如果有合适的电影请一定要考虑我!”

    乐景:“好,你唱吧,如果唱的好,我也可以把你推荐给其他合适的导演。”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

    伴随婉转轻柔的二黄调响起,萧长乐成了杨贵妃。

    从去百花亭时的兴致勃勃,再到久等不至唐玄宗时的忐忑和失落,再到得知唐玄宗去了江妃处的哀怨自伤,借酒浇愁。依托萧长乐活灵活现的表演和出神入化的唱腔,杨玉环在他身上活了过来。

    即便是不懂戏的乐景,此时也是听得满眼赞叹。

    恍惚间,他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

    冷清寂静的深夜里,在一片颓垣败壁中,老旧的戏台沉默着伫立。

    一名花旦慢慢走上戏台,沐浴在皎洁清澈的月光下,开始唱《贵妃醉酒》的最后一折。台下,一名车夫坐上了黄包车,闭着眼睛陶醉且认真的倾听台上杨玉环幽怨的低语。

    雅与俗,戏剧与人间在这一刻形成了完美的对称。

    乐景睁开眼,激动得全身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徽戏和黄包车也许真的可以融合在一起!

    他有预感,这会是一部比《待到山花烂漫时》还要出色的作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