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文兴武废和文流武滞(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sp; “如此死水化为活水,天下事方可有为。”

    “不过若要实施彻底,需对天下户口人数做一彻底清查。”

    阎应元一口气说了许多,说到兴奋处,挥手比划。

    显然他心中积蓄了许多意见,到如今才第一次有人如此认真听他讲述。

    朱由简连连点头,补充道:

    “对,依照爱卿刚才说的以武举代科举。武举选拔出来者,再于边军中实际历练,才有为官资格。

    “这一来,地方官便是一方大将,可主持当地武备,调查人口,抽取壮丁,训练成兵。朝廷再从各地军兵里,优中选优,调集京师。如此何愁外患?又何愁不得名将?”

    阎应元两眼发出兴奋的光芒,拍手赞叹道:

    “陛下所言,简直和臣想得完全一样。”

    这时高文彩忽然拱手道:“陛下,文彩却有一个顾虑,不知当不当说?”

    朱由简瞥了他一眼:“哦,但说无妨!”

    高文彩皱眉道:“按方才阎总旗和陛下所言,确实能振兴武备。只是如此一来,地方官都能练兵带兵,只怕酿成军阀割据之祸!”

    朱由简微微一笑,把视线投向阎应元,看看他如何回答。

    阎应元胸有成竹,沉稳回答道:

    “这个问题,微臣也早已想过。只要官是流官,就不愁割据。再者实行如此制度,以县为单位”

    臣还想过在京师和地方分别设立武校,系统培育将帅之才,教师不仅需有熟读兵书者,也需有经历实战的老兵。比起如今将帅,大多自学成才,岂非远胜?”

    说到这里他遗憾的长叹了一口气:

    “臣最钦佩昔日抗倭名帅戚少保。戚少保真乃文武双全,阵法器械都精通的奇才。

    “当年若有武校制度,戚帅一身本领能传授年轻学子,若能再培育出百多个年轻将帅,代代相传,则如今我大明何至于如此窘迫,缺将可用?”

    朱由简知道阎应元说的武校就相当于后世的军校。

    这阎应元说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说到自己心坎里去。

    也不由遗憾地叹了一口气:

    “以阎爱卿如此大才,朕恨不能马上让你当兵部尚书,至少也是锦衣卫指挥使,可惜可惜。”

    阎应元苦笑一下,说道:

    “若是那样,臣只怕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反倒还不如现在当一个锦衣卫总旗自在。”

    朱由简点点头,随即面色严肃道:

    “朕让你当这个总旗,你却不可真将自己视为一个区区总旗。”

    “按制,总旗可领兵五十人。朕特许你领百人。并且这百人许你自行招募各方豪杰。你把这一百人若能训成和你一般的将才,每人再带百人,爱卿这百人就可相当于一支万人的精锐之师。”

    阎应元听了,心潮起伏,他明白皇帝的意思。

    只要自己能训练出这样一支队伍。

    以这个实力做基础,陛下自然可以镇住反对意见,继续往上提拔自己。

    到那时候自己所设想的种种变革,能全部实施都有可能。

    他想到这里,弯腰恭敬行礼道:

    “臣阎应元,谢皇上的知遇之恩。”

    朱由简又沉吟片刻:

    “你明天起,以锦衣卫总旗身份移驻昌平州,免得在此地受亲属乡党干扰。”

    “朕明日就从内帑里拨给你五万两白银,尔后裁削锦衣卫,裁减太监宫女,至少也可省下十五万两,也会陆续转拨给你。”

    “这二十万银两用途,全由卿自定,旁人不得干涉。”

    “总之,朕要你先在两个月内,训练出百人精锐。两个月后朕就要用。你可能答应?”

    阎应元目光沉凝,略微思索后答道:

    “练兵最好从少年开始,不过陛下若是要急用,应元也可先招募已具备成熟技艺,精通技击的百多名壮士。

    “不瞒陛下,臣幼时曾随父闯荡四方,也结交了不少民间豪杰。燕赵之地,草野之间多有壮士。只是官府不取。

    “陛下给臣以自择之权,莫说百人,就是千人也能得。”

    “臣严加训练。散则各为万人敌,合则可成所向披靡之铁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