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二更合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道,也需要阴谋诡道。历朝历代明君重用贤臣也会任用酷吏。忠臣必须比奸臣更加奸诈才能保国保君。何况太子这事根本算不上阴谋,他们囤积居奇也本该处死。只是因为他们被优厚惯了,这大清律令管不住他们,太子才出此下策。”

    王夫之拈须:“此事太子不该亲自出手,该交由其他人来做。皇上不是派了钦差曹寅吗?”

    顾炎武冷漠道:“太子这人向来为身边人考虑良多。他考虑到曹寅还要在江南为官,若杭州之事推与曹寅,恐曹寅会被士林群起攻之。倒是他本身就是个靶子,债多不愁。”

    黄宗羲摇头:“不该啊,不该啊。为君应该惜身惜名。”

    唐甄道:“惜身惜名?万般道德与国何用?那宋仁宗倒是被尊为道德圣君,他护不住范仲淹,护不住狄青,对外每年对西夏新增岁币、对辽增加更多岁币;对内三冗和兼并土地严重。《宋史》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贫者无卓锥之地。’。就这样,还被史家吹捧为‘为人君,止于仁。’,称什么‘仁宗盛治’。若是这种与民无益的‘千古圣君’,不要也罢!”

    顾炎武拍椅背:“君王惜身惜名,不是沽名钓誉!而是臣子该舍身报国!万般肮脏事若需有人做,也不该太子做!”

    黄宗羲点头:“太子此事的确欠妥。朝中文武百官谁都可以做,直亲王也能做,独太子不能做。”

    王夫之道:“恐太子自己敢作敢当,不愿假与他人手。”

    唐甄道:“不只是太子敢作敢当!是朝中无人能跟上他!此次事了结之后,许多人都不知太子谋算的全盘计划!”

    顾炎武气得再次拍椅背:“满清朝廷一群废物!”

    唐甄这次没反驳:“这话倒是没错。”……

    四位思想家又吵开了,其他几个老头面面相觑。

    他们虽也是学问大家,但在为政上见解并不多,对大清近些年的变化也不是特别敏锐。

    这就是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的含金量。

    胤礽很想劝架,被当过官的李因笃往旁边拉:“这边坐这边坐,等他们吵完。”

    胤礽拘谨:“谢谢先生。”

    几个文学家插不进思想家们的话,便把胤礽围了起来问东问西。

    胤礽饱读……背诗书,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倒背如流,除了作诗水平和康熙半斤八两,几乎没有短处。

    无论对于怎样的文科老师,胤礽这种开了记忆力挂的人都是最完美的学生。

    老先生捻着胡须,满意极了。

    他们开始询问新学宫,即北京大学的事。

    胤礽道:“这个时间不该只有一种声音,道理都是越辩越明。我……皇父言,人会思考,不该盲从于某一个圣人、某一种声音,多看多思,总结出自己的思想,才能为自己所用。如儒家最初所说,因材施教,教出来的人中百家都有。既然最初的儒家并不限制弟子的思想,其他百家也不限制弟子的思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尊古一些?”

    孔子曾问学于老子,法家先祖的老师为大儒荀子,最著名的兵家多师从于纵横家始祖鬼谷子……学记问本不应该是如此狭隘的事。

    李柏叹气:“若如你所说,思想不能大一统,你又如何让民心大一统?”

    胤礽道:“我皇父认为,所有思想都百变不离其宗。”

    “是何?”几位老人鼓着眼睛看着胤礽。

    胤礽站起来,学着康熙双手虚握着衣袖,双臂展开,沉声道:“愿为国取利、为民取利!”

    正吵架唐甄突然插嘴:“别听他胡说,这几个字绝对是他自己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顾炎武也点头:“别什么都往你父亲脸上贴金。”

    王夫之:“……”

    黄宗羲:“……”

    他俩明白了,合着四人组中估计有两人都是太子师,就他们被排挤了。

    唐甄就罢了,他一直积极钻营想要当帝师。顾炎武你不也是明遗民吗?!你去掺和什么??

    这时候,唐甄倒是为顾炎武说好话了。

    顾炎武从来未出仕过,仍旧是明遗民没错。而康熙也是看到了顾炎武的风骨,了解了顾炎武的为人和才华,才会早早解除剃发令。

    康熙曾言,见了顾炎武之后,认为大清入关的时候用一纸剃发令将许多人才摈弃,实在是太过愚蠢。

    王夫之和黄宗羲叹气,起身对顾炎武作揖:“亭林先生高德。”

    “不用吹捧我了。你不是最看不起我?”顾炎武冷哼。

    唐甄冷哼回去:“没听太子说吗?道理越辩越明。若看不起你,我何苦天天和你吵。太子,这几个老家伙看上去精神和身体都挺好,你不用担心,让他们去。我能去,他们也能去。”

    胤礽叹气:“是。”

    唐甄道:“你若担心,便让御医替他们诊治一番。”

    胤礽道:“此次出访,太医院也会有人一同前往。我让他们与众位先生们住同一艘船。”

    唐甄道:“这样便尽了人事,你不必担忧了,之后有什么都是天命。这群老家伙也早到了看淡生死的年龄。”

    胤礽苦笑。这是说不担心就不担心的吗?

    一群老爷爷见胤礽担忧的模样,都忍不住笑了。

    他们想了无数次这满清太子应该有的样子,即使听了无数太子的离奇传闻,他们也没想到,太子居然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给他们当了这么久的管家。

    怪不得太子违背了顾炎武的理想,顾炎武话里话外还是把太子当弟子,到处为太子找补,认为太子犯错都是别人的错。

    在他们这群人眼中,继承衣钵的弟子,可是比亲儿子还亲。顾炎武和唐甄俨然已经视太子为唯一继承衣钵的弟子了。

    他们虽与太子接触不多,但见唐甄和顾炎武两个意见不同的人都共同在外人面前护着太子,不由心生羡慕。

    不过他们也见到了太子,并不晚。

    为人解惑,不需要多长时间。当年孔子问老子学问,也不过是几日而已。

    黄宗羲对胤礽招了招手。

    胤礽恭敬地走过去之后,他从袖口里拿出一本书塞给胤礽:“待我回来之后,再给你一本书。”

    王夫之也给了胤礽一本书。

    这书是他们根据这些年走遍大清看到的变化,根据在北京大学偷偷混进去听辩论,而写出来的新书,是他们目前所有的心血结晶。

    他们希望此次海外之行,能完善这本书。

    若他们撑不住,在中途去世了,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太子能找人完善这本书了。

    胤礽“泄露”身份之后,还是每日前来拜访,安排他们的生活。

    这几个老头“吃独食”,把胤礽的身份隐藏得严严实实,只以对欣赏的晚辈对待他。

    唐甄也住进了这里,每日都和老头们吵架。

    记

    胤礽在一旁看得心惊胆战,生怕几个老头吵上头,直接脑溢血。

    还好这群人的身体都不错,看上去比五十多岁的人还精神些,没有因为吵架吵出问题。

    终于到了启航的时候。

    此次出使仍旧是大清海军护航,宗室、勋贵、汉臣中都有未出仕的人参加访问团,主事者之一是曹寅的弟弟曹荃。

    曹荃非常紧张,认为自己无法担此重责。

    “只是交流文化而已,你只要铭记太子交给你的四个字,你此行就不会出错。”曹寅鼓励曹荃道,“为国取利。”

    曹荃闭上眼,深呼吸了好几次,睁开眼道:“我记住了。”

    为国取利。

    为大清取利。

    “遇事多询问顾先生。”曹寅又透露了一个消息,“顾亭林先生是太子的两位老师之一,不公布的那位。此次出访,明面上是以你为主,暗地里以顾亭林先生为主,明白了吗?”

    曹荃彻底松了一口气:“明白了明白了。”

    他拍拍胸口。太好了!有人管事就好!他真的不会管事啊!

    br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