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送走二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点疼,这东西抗旱产的又多,是杨树村乃至柳山县主要作物,农家一般都吃这个。

    李青文吃着不是很习惯,差点被噎到,饭汤从嘴角淌了下来。

    还没等他反应,挨着他坐的李青卓习惯性的掏出一块布巾,把他嘴角擦抹干净。

    李青文愣住了,他两世加起来有三十多年,竟然还要让被人擦嘴……

    李家人这样照顾他十多年,早都习以为常,动作麻利的让人反应不过来。

    “谢、谢谢二哥。”李青文小声说道。

    因为他这一句简单的道谢,李家饭桌上又沸腾了——仔儿懂事了!

    这一碗粥李青文到底没吃完,给三个哥哥分了。

    李青卓在县城医馆做学徒,这次是家里有事告假回来,见幺弟没事,不敢耽误,吃完饭就要回县城。

    就着热锅,陈氏烙了几个高粱面的饼子,和一包咸菜一并给二儿子带上。当学徒不容易,虽然儿子拜的师傅不错,可掌柜是个计较的,看的严,伙计和学徒口粮少,经常饿肚子,她实在是心疼。

    陈氏宁愿从自己嘴里省,也不愿意儿子在外头受罪,在外头终究不如家里,山里野菜虽然老了,切碎了放在粥里也能骗骗肚子,在县城没钱可没地方弄吃的。

    李青卓往外走时,李茂贤和人说完话正好回来,道:“跟师傅好好学,要听话,多干活,少说话,有事往家里捎信。”

    每次离家都是这些话,李青卓认真点头,背着篓子和爹娘道别。

    李青宏和李青风要送二哥,李青文也想跟着,陈氏想要开口,被李茂贤拦住了。

    这么大的儿子,从前不晓得事,全家护着也就罢了,现在人清醒了,不能继续放在手里攥着,得多出去看看。

    哥四个往村头走,路上的村民嘴上跟李青卓打招呼,眼睛却盯着李青文,这小子不再用哥哥拉着,自己走的挺快,还被李青卓教着招呼长辈。

    还真好了啊,村民们亲眼看到,惊讶个不行,转头就找人说叨这事。

    穿过一排排的土房,就看到南面一片片的田,有高粱,大豆,黍子和谷子,高高低低,都快要成熟了。

    沿着田地边的土路走了差不多两里,然后南拐,过了一个两人深的大沟,李青卓停住了,“就到这吧,不要在路上玩,早点回去,别让爹娘担心。”

    道别后,李青文跟着俩哥哥走了一会,再转头,只见二哥单薄的身影大半被篓子挡住了。

    好似感应到他的注视,走远的李青卓忽的转身,冲他们使劲挥了挥手。

    这场景和记忆中的一段重合,李青文不禁眼睛一热,低下了头。

    杨树村地处大梁的西北,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没有河也没有水田,真真的靠天吃饭,十年六不收,年岁好的时候都吃不饱,更别提欠收的时候。

    不管大人孩子,最多的记忆就是挨饿了。

    李家十多亩田,不算少,但架不住家里人口多,还有好几个最能吃的半大小子,每年秋收粮食不够不说,还得买,要不是爹娘能干又节省,这日子想都没法想。

    李茂贤是个有远见的,知道就靠家里这些田,一旦灾年,必遭大难,他乐得把孩子送出去学本事,有了真本领,就算不种田,以后也不会被饿死。

    李茂贤被抓去建京城时,学会了木匠,有了这手艺,家里才有格外的进项。

    因着陈氏的病,李家和县城回春堂的吕大夫相熟,吕大夫看中了安静又懂事的李青卓,把他带到县城做学徒,李家上下对吕大夫十分感激。

    虽然莫名其妙的到了这里,李青文对家里人各种照顾心里也很受触动,他也想为这个家做点什么。

    得像个办法赚钱才行……李青文心里头盘算着。

    可回去的路上两个哥哥一直逗他多说话,练舌头,李青文思绪一再被打断,只能先作罢。

    回到家,爹娘下地去了,大嫂一手抓着六岁大的侄子不让他祸害家里的鸡,一手拦着三岁的小侄子不让他吃土,忙的很。

    李青风一巴掌糊在大侄子的屁股上,让他老实了,然后出门上山。

    李青文像是尾巴一样跟在俩哥哥后面。

    高粱地一块接着一块,都一人多高,结着红色的穗子,李青文跟着哥哥到了自家地,在地头根本看不到爹娘的影子,俩人只看地里被拔下草留的坑就知道该薅那几条垄。

    确定了自己家的地的两边,李青文在哥哥旁边也占了三条垄,把高粱之间的草连根拔起来。

    李青宏和李青风只想带弟弟上山转转,没想到他家的仔儿竟然会薅草,俩人惊喜极了。

    看着俩哥哥眉飞色舞的样,李青文有些无奈,高粱和草差别那么大,怎么可能不会拔,他又不是个傻子……

    好吧,他从前是有点呆,可现在不一样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