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真正的文化创新,难于登天!(求订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兄弟,不习惯是吧。”

    刘泽笑呵呵的过来,亲切的拍了拍陈润的肩膀。

    陈润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没事儿,多待几天就习惯了。”

    刘泽微笑。

    但这个微笑,总让陈润觉得好像是被洗脑了一样。

    “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习惯。”

    “习惯了以后你会发现,真滴爽。”

    “......”

    陈润已然感觉有些手足无措。

    不过还好,很快便开始恰接起了工作。

    大呲花工作室各个平台的账号,目前的人际关系,以及自身信息等等。

    让陈润感到头皮发麻的,就是李少杰手里娱乐圈的黑料与证据。

    几乎任何一个小黑料都完全可以大做文章!!

    但陈润殊不知,这只是李少杰手里最无关紧要的黑料而已。

    之前和马文辉做的信息交易里,属实有不少骇人的东西。

    在陈润看来,这些东西,完全就是给自己武装起来了!

    当然,这些东西只会用于危机公关。

    真正的公关,大部分还都是普通的公关。

    撰写稿件,与各个媒体联络,拉拢感情。

    有时候还会做一些背熟了的,提前写好作业的所谓“突击访谈”,去进行一些炒作,树立人设,或者是爆料。

    但来到李少杰的工作室里,陈润得知,这些事情不需要搞。

    走的正,行的端。

    自然是没什么可害怕的。

    大呲花音乐工作室,也已然越来越正规了。

    ....

    日子就这么慢慢过去。

    《敦煌·慈悲颂》的具体细节创作,正在加班加点的搞。

    知,行,理论,实践。

    这些东西,让李少杰在这方面的思路开拓了很多,创作时候脑子转的飞快,灵感无穷,几乎很少遇到瓶颈。

    实际上,自己想尝试的这波创作,难度异常之大,甚至大到了以往任何一次创作。

    自己想做的,是将敦煌壁画,敦煌故事,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去融入到音乐中,将这些变成听感上的东西,将敦煌文化带到全世界的面前。

    甚至于......自己在和老师陈教授聊起来的时候,陈教授都完全不相信。

    因为有“冲突”!!

    是的。

    不仅是文化,更是音乐上的冲突,几乎难以消解。

    一来是交流,二来更是需要将中国的哲学思想,艺术文化,变成世界的声音,不仅仅只在国内,而要尽可能的将影响力扩大到国际。

    所以,在乐曲形式的选择上,必然是需要选择严肃音乐,管弦乐的。

    如果运用民乐,运用传统民族的作曲方式的话,可以简单相当多。

    但李少杰并不想选择民乐。

    毕竟,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在整个世界上来说,还是管弦乐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更高。

    发扬民乐自然是势在必行。

    但现在要尽可能做的,不是单纯的弘扬民乐,而是需要弘扬文化和中国艺术思想。

    也就是【中国故事,世界表达】!

    用古典音乐,里面带点“东方的货”,传播出去,更能容易被接受。

    简单来说。

    那就是.......

    李少杰想把洋人的玩意,里面塞入咱们的思维与哲学,文化与厚重的历史。

    然后再去“打”洋人们去。

    所以,巨大的困难,自然就袭来。

    中国的音乐,与西洋音乐,虽然很多本质上的东西是共存,相似的。

    但其实,创作理念上,习惯上,操作上,都会存在相当大的冲突。

    西方音乐,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时期,认为和谐的音组即是对震动比例美的呈现。

    再到柏拉图认为的“音乐的感性美,是对内心严谨理念的呈现”。

    亦或是格式塔,认为音乐应当是科学的,严谨的,富有秩序与层次的完美展现。

    ------【形式美】!

    这并不是机械,也不是抛弃情感。

    形式美也很好理解。

    生活中的几个整齐的方块,一个工整的圆。

    一片片完全不一样,但极度拥有秩序的雪花。

    比如对称,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美。

    这种科学,数学,渗透在生活中。

    而西方古典音乐,在创作的时候,要求强调结构的统一,音乐材料的工整,整体形式美的表达。

    和声织体丰满而厚重,也确实非常适合去表达敦煌文化历史的深邃与悠远。

    但中国音乐在这里不太一样。

    虽然也有追求形式美,但更多的时候,中国音乐,更加偏向于“意”。

    讲求的是一个“神似”。

    所以,有时候在整个音乐的疏密程度上,会非常“散”,或者是“形散而神不散”,更加随心所欲,更加空无缥缈。

    无论是王国维的“意境”,亦或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

    其实,都是对音乐意境,音乐“无形”“无相”“无色”的一种极致追求。

    更加适合表达敦煌哲学的一种“意境”与佛学之中所谓的“觉悟”。

    ......

    简单来说,一个科技,一个修仙。

    ......

    但问题来了。

    独自考虑看起来很适合。

    但组合起来,却几乎有点无从下手!!

    正是因为追求的东西有差异性,所以,西方音乐有着严谨完整复杂的和声体系。

    在基础的调性上,多声部的音乐可以构成非常丰富多彩的体验。

    可是,中国传统音乐,不怎么去强调和声。

    一般,都是以支声手法来构建。

    只有在一些民间的合奏,或是合唱,会出现那么一点类似于和声,却不是和声的处理。

    而且,节奏上,西方音乐更受到“统筹”,即使是一些自由度很高的曲子,出现自由的节奏符号,但自由度也只是局部,或者有一个限制,整体来说,节奏还是呈现一种均衡。

    【万物的秩序之美,化作节拍与音符的呈现,理性基础下与感性的结合,构建出艺术人文。】

    但到了中国音乐这里,就又不一样了。

    中国音乐节奏追求一种“自由散漫”,没特别严格统一的节拍速度限制。

    尤其是转向民间劳动人民后,最大的表现,就是“散板”大量的被运用。

    尤其是表达意境,更需要在意的是一种后现代的“无序”。

    【老爷我乐意咋吼就咋吼,愿意吼多久就吼多久】

    而这些不一样,难融合,但却能对乐曲表达添砖加瓦的东西,在李少杰的创作中,起到了很大的冲突。

    想要创作,就一定要解决这些冲突。

    而中国无数大佬级音乐家,都一辈子投身于此,慢慢的才找出那么一点点适合的方向,而李少杰这么年轻,便想玩这么大的。

    可想而知这个难度与“骄狂”。

    中外音乐从思想,哲学,到手法,特质的融合+创新,听起来很简单,甚至很多野鸡歌手都敢叨叨这两个词,张口就来。

    但那没有一个玩意是正经的,是真的。

    可李少杰这一次,是真正想要把中国的文化,故事,历史,宝藏,化作音符,呈现给世界,那么必然不可能只是一个噱头,只是一句空话。

    更不能是欺骗,装b!!

    而是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输出!!

    真正响应“走出去”的战略,也更加顺应“ydyl”的建设思想。

    向世界,展现真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也是一种最为高端的“文创”!

    文化创新创作!!

    所以,想真正想达成所谓的融合创新......

    难于登天!!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