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愚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守希望完全寄托雄关大河,则雄关大河不能守,宋武帝北伐被阻潼关,沈田子自武关入,武关一破,潼关守军则再无坚守之必要,姚秦君臣相对哭泣,杨广南征被阻长江,韩擒虎自采石入,采石一破,江岸陈军闻风丧胆,韩擒虎直捣健康,故臣以为雄关守不能单守雄关。”

    这讲的就是防御战的点线面结合了,众人纷纷点头。

    将木棍收回指向洛阳,刘崇望继续道:“圣人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在天时地利人和,雄关大河攻守成败,形势不同则成因不同。”

    “将士素质如何,军心是否稳定,统兵大将是谁,粮草饮水兵械是否充足,内部是否上下同心,友军是否可信,防备是否严密,对敌战术是否妥当,均能决定一关一战之成败。”

    “当年哥舒翰坐镇潼关,我军兵疲师弱,士气低落,上下猜忌,奸臣当权,哥相公选择坚守不出本是正确做法,如果玄皇信任哥相公,或者不偏信杨国忠,则安禄山破关无门。”

    “由此可见,即使万事具备,实力相当,成败也难料,再比如宪皇讨西川,剑门关易守难攻,若刘辟遣老成大将率猛士悍卒驻守,高崇文即使能破关,也必定伤亡惨重。”

    “由此观之,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雄关。”

    “雄关能否起到作用,还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才,仁义不施则攻守势异,若民心向之,仁德广布,上下一心,平地亦可起雄关,张巡守睢阳,凭的是什么跟尹子奇打了半年?”

    “若倒行逆施,毒施人鬼,雄关化坦途,祖龙以为关中之固可保子孙万世,陈涉氓隶之辈,率数百之众,斩木为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并起灭秦。”

    “值此之时,别说一座函谷关,十座又有什么用?”

    “太宗多次与功臣论打天下与治天下的难易,皆以为治难于打,天下承平日久,百姓将士难免骄惰懈怠,强敌猝至,雄关也不可守,安禄山造反,河北河南皆是望风降逃。”

    “当初高崇文讨刘辟,在蜀中买粮均按市价向百姓购买,大军所过之处,士兵无处过夜一律当街露宿,半年不到,成都军民箪食壶浆迎王师,刘辟跳河自杀,何也?”

    “黄巢第一次退出长安,百姓蜂拥欢迎官军入城,为何?如果连不抢劫百姓都做不到,要这样的乌合之众又有何用,当年朔方军安西军这些边军开赴关内的时候可曾抢劫?”

    “此次收复东都,出征将士必须是良家子,须严厉约束军纪,哪怕是偷老百姓一片瓦,也得斩首传示三军,哪支兵马军纪差,就调回来不再参战,要让东都百姓知道,官军不会抢他们第二次,要让东都百姓知道,朝廷比张全义强。”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刘崇望不禁有些口干舌燥,各大臣对他的表现深感敬佩,谁都没有看到崔胤脸上闪过的一丝不快,而是听到崔胤说道:“郑国公果然老成谋国!崔胤佩服!”

    别人虽然没有看见,李晔却坐在众人对面的,虽然崔胤脸上的不快只是一闪而过,但李晔还是发现了他的醋劲。

    想想也能理解,崔胤熬了这么多年才坐到宰相,而刘崇望十几年前就是朝廷重臣,给王凝当过外交官,给裴坦当过秘书长,在西川当过节度判官,在南曹还当过二把手。

    跟王重荣、郑从傥、郑畋、王铎、卢携、李克用、韦昭度、崔安潜等人都打过相当深的交道。

    从名望来看,刘崇望远远超过崔胤。从受宠来看,皇帝对刘崇望百依百顺,还娶了他的女儿。

    此时见刘崇望如此表现,崔胤不担心不嫉妒才怪呢,他虽然不爽,但李晔并不希望自己的股肱重臣把精力耗费在内部的钩心斗角上,这些人能力太强,斗起来都不是省油的灯。

    在现在这个关头,朝廷得团结一致对外。

    想到这里,李晔总结陈辞道:“诸位所言令朕振聋发聩,在朕看来,天下的确没有攻不破的雄关,也没有跨不过的大河,希徙心中也有百万雄兵啊,各位都是朝廷柱石。”

    “有经天纬地之术,有洞察宇宙之才,都是朕的左膀右臂,朕有能相若此,如鱼得水,值此艰难之际,有诸位勠力同心,何愁不能重唱贞观长歌,何愁不能重现开天盛况?”

    艰难时候,有一致目标,内耗不会太强烈。

    李晔说这些话是告诉众人,自己不是守成之君,对宰相的要求很高,请你们把精力放到工作上,内耗这种事情,人有进取心就不会消失,李晔也不希望内耗消失。

    适当的内耗,一定程度的党争,对国家机器有利,所以李晔特别咬重了勠力同心四个字,以这帮人精的聪明,不会领悟不到意思。

    果然,听李晔这么一说,刘崇望和闷闷不乐的崔胤就都回过味来了,两人率先站起,其他大臣不管反没反应过来,见二人起立便也都跟着起身齐声道:“臣等敢不尽心尽力?”

    之后李晔勉励了众人,然后下达了指示。

    按照之前的部署,六位宰相各自尽快编好教材。

    首相杜让能方面负责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在这段时间尽全力囤积粮食,按照指标向朝廷治下各州县下达徭役,同时对宣武和洛阳实施经济制裁,限制秦川如盐面纸绢锦等大宗商品对关东的出口,停止对河南商品的进口。

    崔胤方面负责的秘书省和工部,一是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洛阳归属对各镇驻京进奏使作出答复,二是加紧囤积打造陌刀面胄身甲横刀旌旗障刀弓弩箭矢战船等军备物资。

    柳璨方面负责的吏部和御史台,一是召开全体御史座谈会,加强对关中两川山南荆襄鄂岳湖南等的巡视,加强对京兆府和直隶各府的风廉,把问责板子打到分管官员头上。

    懒政怠政者,贬一千里,发配黔中川南。

    失察渎职者,贬三千里,发配岭南桂管。

    二是召开吏部第十三次扩大会议,结束本年度全国官员考评工作。非朝廷治下有政绩的能征召入朝就召回来,朝廷治下有政绩的按规定赏赐升迁,失职渎职者按规定给予处分。

    杨涉方面负责的礼部和分管的光禄太仆太常等寺,一是准备明年初的春闱和六十七科制举,二是检查灭佛进度,对现存寺庙情况造册登记,三是做好上林大学招生录取工作。

    韩正方面负责的刑部大理寺不良人和分管的御史台金吾卫,一是强化对长安的治安工作,除夕将至,严防藩镇刺客细作组织策划暴恐,切实保障首都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是加强对在朝官员的警卫,严防杜让能遇刺案件重演。三是结束刑部本年度所有案件的复审,错案冤案及时平反。四是继续侦查杜让能遇刺案,争取早日查到凶手。

    刘崇望负责的兵部和驻外禁军,李晔没多说,按照这位老宰相的秉性,不用李晔多操心,等着坐享其成就行。

    “最后,祝各位新年快乐。年假过后,各官署进入战争状态,为收复东都做准备,新的一年,我们拭目以待!”

    延英殿会议结束后,李晔明显心情大好,把没良心的张太医忘到了九霄云外,大家转怒为喜让顾弘文的脸上也布满了笑容,忙前忙后,嘘寒问暖,小心翼翼的动作大了许多。

    李晔见他无事忙,叫道:“传今日当值的翰林学士来见朕。”

    “是。”

    不多时,翰林学士崔远来到。

    李晔吩咐道:“将太宗皇帝一统天下的过程和经典战例罗列出来,然后发往武学,命武学上舍学子讨论太宗皇帝虎牢关大捷的原因,师生各抒己见,文章收集成册,朕要看。”

    “遵旨。”

    崔远本就在武学兼职,领命后立即就去草诏了。

    等崔远离开,李晔又吩咐道:“去翰林院传归黯来见朕。”

    无它,李晔想开家报馆。

    古人宣传手段有限,就比如之前发的讨杜洪制,归黯各种引经据典,千年后估计都有一大堆高材生看不明白,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和士兵就更别说了,单是给士大夫和读书人看的。

    这种讨贼檄文,就其影响力,在李晔看来还不如顾弘文的宣传口号。

    “只杀杜洪,余者不问。”

    “打破武昌府,活捉杜矬子!”

    不多时,归黯来到。

    “坐。”

    李晔指了指,笑笑道:“朕有一件事给你办。”

    “请陛下指示。”

    “第一事,下一次朝会之前,向政事堂递交状文议事,请求开放邸报,驿站贴出条目,士农工商只要一文钱就可以在各地驿站看到自己关心的内容,朕会推动宰相配合你。”

    “如果你状文写的没问题,朕就召开内阁会议讨论。”

    “邸报属于机要文件,朕不好提议,你在翰林院当差,由你出面最好。”归黯为难道:“邸报涉及朝廷各项机密,如果臣上书政事堂请求开放邸报,可能会被视作细作廷杖下狱。”

    李晔点头道:“正因为如此,朕才让你出面,况且邸报也不是所有内容都能看,你可以在状文里建议加上密级,分为甲乙丙三号密级,或红黄黑三色密级,开放级别低的。”

    “比如红字头开头的红头文件是绝密级,反正办法很多嘛。”归黯若有所思道:“陛下英明,臣明天就上书。”

    “明天休年假,你上书也没人看。”

    “第二事,你名动淮南,你未婚妻齐甄也是江左第一才女,你俩在仕林这么有名气,就替朕去找一些怀才不遇的落榜士子组织起来,朕这边会让东厂跟你配合开一家报馆。”

    归黯一愣,道:“爆馆?陛下要炸学馆?”

    李晔扶额叹息,在纸上写下报馆报纸记者编辑八个字,归黯眉头更皱,不解道:“什么是报纸?何为记者?”

    “这个报纸嘛,朕这些日子一直在想如何让士农工商都能知晓君臣大义和朝廷法度,日思夜思苦想冥想才想到了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一张大纸,按期发行,以通俗白话写成。”

    “至于内容嘛,大到宰相视察小到张三偷牛都可以。”

    ……

    解释了半天,李晔勉强讲清楚了报纸的特点,领悟到精髓的归黯点头道:“贼藩愚民自固,报纸却可开民智,有这个东西在,贪官逆臣无所遁形,人君也不能任性作为了。”

    你可真是个小天才,李晔突然不想办报纸了。

    归黯继续说道:“神器不示人,如果报纸真的办起来,朝廷动向尽为百姓所知,民智一开,百姓就会对朝廷的许多做法产生怀疑,长此以往,臣担心对百姓的控制会削弱。”

    “在臣看来,老百姓不能知道太多,否则不利于朝廷。”

    “越蠢越好,越无知越好。”

    “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可以过得很快乐。”

    “一知半解,半懂不懂,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懂了。”

    “有些话朝廷可以对外说,有些话就只能关起门来说,如果事事都说出去,让老百姓知道朝廷不乏贪赃枉法之辈,让安禄山和黄巢这类人有了谋反的口实,这有什么好?”

    归黯忧心忡忡,很抵触报纸。

    这是一个封建官僚应有的担心,李晔没有责怪。

    “朕有三问,你且听。”

    “请陛下赐教。”

    李晔问道:“百姓喜欢闹事造反吗?”

    “不是,除非活不下去。”

    李晔点头,再问道:“难道朝廷官员都是贪官墨吏吗?”

    “也不是,只要监管到位,他们就不敢贪。”

    李晔点头,又问道:“一张千万张报纸,能推翻朕这个皇帝吗?”

    归黯沉吟少许:“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李晔语重心长道:“如果报纸就能让大唐亡了国,那朕只能说亡得好。”

    归黯:“???”

    李晔继续道:“百姓并非生来就是刁民,官员也不是上任就是贪官,监管到位,官员就不敢贪,朝廷政治清明,让百姓居有所食有粮有所事命无忧,百姓就不会闹事。”

    “水不浪,船就是稳的,唐祚江山就依然稳固。”

    “如果百姓闹事,就表明某地官府治理出了问题,有灭国压力在,朝廷才会小心翼翼,官员才会小心翼翼,只有中央和地方都如履薄冰,大唐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黄巢造反,把先帝杀到成都了。”

    “去成都之前,先帝是蹴鞠马球琴科状元。”

    “去成都之后,鞠不蹴了,球不打了,琴不弹了。”

    “以前不关心的科举,任凭下面胡来的科举,先帝也想起来了,在成都还不忘派韦昭度来关中组织招生考试,以前不关心的国事,任凭田令孜胡来的国事,先帝也想起来了。”

    “晚上躲在被窝里哭,白天翻看奏章,了解询问把握各地战况,朕问你,先帝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因为怕,怕黄巢真当了皇帝,怕祖宗江山丢在他手上。”

    “朕跟你讲,骡子这个畜牲,给它驮三十斤,它优哉游哉,给它驮八十斤,它跑得飞快,有些人就是骡子,你不去看,他就是玩,刀往脖子上一架,干得比谁都好。”

    “这个报纸,对付骡子不挺好用吗?”

    归黯:“.……”

    “朕没说你,不要臆想。”

    离开含元殿,归黯暗自道:“如此一来,为官就不再轻松了。”

    李唐开国快三百年,很多事怎么做都有成制,对上级负责就行,压力并不大,当官的收入也高,再困难都不拖欠工资,每月按时去领粮就好,另外还有加班费,年中年终奖。

    逢年过节了,皇帝还有赏赐,春节带薪休假,宰相这个级别的,不但有皇帝特赐的巨额永业田,还有几千户食邑,算上工资和收入,一年的收入基本上足够你一辈子的花销。

    这还不算朝廷发放的补助,比如几十个婢女家僮,比如稀罕的昆仑奴。

    还允许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不够还可以再向上申请,在大明宫上班的,每天中午提供工作餐。

    吹风下雨了,不上朝,皇帝心情不好了,不上朝,也不会动辄就廷杖砍头,贬职岭南基本上就是最严厉的处分。

    总体来说,唐朝官员的生活是非常优裕的,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县官,也是岁晏有余娘,但如果报纸真的兴盛起来了,领导朝廷皇帝全社会随时都有可能知道你做了什么丑事。

    像元稹那样乱搞女人的,估计就会渐渐成为历史了。

    归黯的动作很快,放年假的头一天给李晔递交了初步名单。

    主编方面,他邀请到了白居易的嫡孙白沉、韩愈的嫡重孙韩故、刘禹锡的重孙刘奂、重孙女刘竹,除了这几个主编,归黯还网罗了一些特约编辑,其中有崔家当代才俊崔远。

    还有琅琊王氏的王赞,太原王氏的王溥,还有当朝首相杜让能的小儿子杜绿衣,去年的新科进士探花苏检。

    归黯本来还很中意罗隐,奈何罗隐在西川当观察使,后来还有一个二十五岁的特殊人氏,朝廷推行灭佛后被打回民籍的和尚,自号洞中人,也跟着凑热闹,阵容的确很强大。

    这些人当中,不乏未来的宰相,仅凭这些门阀子弟的号召力,这家报纸可以通吃各个阶层了。

    看完名单,李晔加了一句话。

    “所有的撰稿人,给自己想一个笔名。”

    “朕也要当撰稿人,笔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愚者。”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