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百官叩阙(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初十,杨行密急报,淮南节度使孙儒自称淮王。”

    李晔站在窗边,望着窗外的秋景一言不发,结束读书的韩王世子李克良、覃王世子李嗣周、延王世子李戒丕、韶王世子李成归等宗室世子立在李晔身后八步,大气不敢出。

    归黯读完十数份奏章,李晔依然站在窗前。

    诸王世子和睦王李倚等人依然立在原处,在他们边上,是杜让能、刘崇望、崔胤、杨涉、郑谷、郑预、崔远、韦庄、陆贺群、唐求、喻坦之、王溥、薛鉴弘、苏检、郑熙等人。

    谷怘  相较于宗室,这些宰辅阁臣很淡定。

    杜让能和刘崇望双目微闭,在脑海中推演战略。

    “陛下!”

    归黯终于忍不住,呼唤了一声。

    李晔依然不语,好像没听到,也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报,急报!”

    一个长长的声音,顺着朱雀大街,从朱雀门传到承天门,又从承天门到丹凤门,从丹凤门再到含元殿,然后到宣正殿,再到延英殿,刘奂和白沉抱着一沓奏折,匆匆步入殿内。

    归黯和崔远接过,继续唱读。

    “宣武进奏院呈朱全忠奏章,上书为杜洪脱罪。”

    “福建进奏院呈陈岩奏章,上书请为江南三镇脱罪。”

    “岭东进奏院呈权木官奏章,上书请伐董昌。广州大都督徐镜上表,求募兵度支营田职权,请讨江西观察使。”

    “静海军节度使余立夫上表,请求带兵北讨湖南。”

    “抚州刺史危全讽进奏章,上书为钟传脱罪。”

    “河东进奏院呈李克用奏章,请求带兵镇压江南。”

    “感化进奏院、泰宁进奏院、天平进奏院、平卢进奏院各呈本镇奏章,朱谨、朱瑄、时溥、王师范联名上表,历数朱全忠十大罪状,请求下诏讨伐朱全忠,宣武军上表辩解。”

    听到兵部集中呈报的这些消息,众人不由得一怔。

    阁臣交头接耳,小小的议论声响了起来,崔胤忍耐不住道:“陛下,一日十报,情势如火,如何处置,还请示下!”

    他的声音似乎叫动了李晔,李晔缓缓地转过身来,杜让能和刘崇望依旧老僧入定,阁臣们也停止议论,顾弘文瞟向崔胤的目光里飘过一丝怨恨,李晔开口道:“弘文,赐茶。”

    听到这亲密的称呼,崔胤不由得对顾弘文心生怨恨。

    奸诈阉贼,早晚弄死你。

    李晔下令赐茶,顾弘文便带人泡茶。

    亲王世子大臣们谢过李晔,接过茶水,李晔特意招呼老相杜让能坐到他身边,见首相杜让能和次相刘崇望都没有说话的意思,崔胤就鼓起勇气站起来,拱手说道:“适才急报连呈,臣一时情急,打扰了陛下雅兴,请陛下恕罪。”

    李晔道:“你坐下,众卿家畅所欲言罢。”

    这个时候就轮不到旁人说话了,刘崇望清清嗓子,拱手道:“各地急奏,说钟传和周岳这两个乱臣贼子僭越称王,杜洪和孙儒也跟着响应,朱全忠、危全讽、陈岩又上书为贼子洗雪脱罪,七镇已呈遥相呼应同盟之势。”

    李晔点头道:“这些朕都知道了,可还有其他消息?”

    看架势一点也不慌,比起那个被吓哭的德宗强了太多,主心骨淡定,众人本来紧张的心情也都渐渐平静下来,归黯答道:“微臣刚从翰林院过来,目前还没有最新邸报到达。”

    李晔点点头,含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谈谈怎么办。”

    怎么办?当然不能凉拌了。

    杜让能道:“兵部做了预案,先请郑国公说说罢。”

    不了解情况的大臣这才反应过来,皇帝之所以稳如老狗,原来是因为早就成竹在胸了啊,刘崇望站起来道:“启奏陛下,遵照陛下的指示,兵部针对不同状况作了不同准备。”

    “现在叛军的情形虽不明晰,但不出陛下预判,兵部以为,就目前形势,朝廷首先要做的是,下制褫夺钟传、周岳、孙儒的一切官职爵位,定三人逆国叛君的不赦大罪。”

    “其次,请下制驳斥朱全忠、陈岩、危全讽三人,斥责三人不明事理青白不分颠倒黑白,为逆贼开脱的无耻行径,并警示中外群臣不得再为叛国五贼说情,以示朝廷诛贼决心。”

    “第三,分区作战,各设行营。”

    “下诏,以河阳节度使张全义为洪州北面招讨,洛阳防御使郗自照副之,滁州节度使孟迁为供军使,以福建观察使陈岩为洪州南面招讨,以抚州刺史危全讽为洪州东面招讨。”

    “至于洪州四面行营都统,可让朱全忠担任。”

    与此同时,不答复朱谨、朱瑄、时溥、王师范请伐朱全忠的表章。湖南方面,本就常年内乱,朝廷不必单独出兵,以邵州刺史邓处讷为长沙四面行营都统,朗州刺史雷满副之即可,同时诏令鄂岳南面行营郑延昌予以策应支援。”

    “至于董昌,遵照陛下的指示,以宣歙观察使杨行密为越州四面行营都统,兼浙西观察使,以董昌部将钱镠为义胜军节度使,兼越州四面行营副都统,遥领镇海军节度使。”

    “根据轻重缓急,在鄂岳方面,朝廷须求快,尽快结束鄂岳战事,把前锋兵马放到赣西,湖南方面,朝廷要重赏,对于邓处讷和雷满,要名给名,求援给援,让周岳首尾难顾。”

    “收复鄂岳湖南后,钟传就是瓮中之鳖了。”

    “至于陈岩,还是要保持严厉态度,如果他当真结盟江西,那么朝廷就可以下诏,准许广州、安南、静海、岭东、岭西、桂管等镇扩充一定数量的兵马,以六镇之兵围剿福建。”

    长期以来,唐廷严禁岭南地区扩兵,比如岭南东道,虽然辖区广大,但拥兵不过几千,且属于团练性质,并且这些地方的高级文武几乎都是中央委派,另外还会频繁移调。

    如果某官无诏募兵,长安稍闻风声,那人就得下台,当年对安南开战,唐廷也是直接从中央选派文武下放,故而对于兵部的这一预案,李晔并不是很赞成,岭南不能扩军。

    只要拿下江西,收拾福建也不难。

    而且陈岩也没两年可活了,他会跟赵德諲同年去世。

    “岭南地区官员的请战要求都拒绝,不过得嘉奖一下,免得寒了他们的心,广州方面,除了嘉奖,还要敲打。”

    “另外,还朱全忠、危全讽、陈岩的驳斥诏书,措辞口吻要严厉,严厉到本朝从未有也的地步,让朱全忠知道,朕敢收拾江南四镇,也不会怕他,再对中央大政指手画脚,再跟杜洪眉来眼去,朕也不介意准许朱谨、朱瑄、时溥、王师范、李克用五人的要求,山高皇帝远,但朕不是瞎子笼子,知道他的小动作。”

    “至于陈岩,明白告诉他,种地就好好种地,不要关心国事。抚州的危全讽就不用单独诏复了,他跟钟传穿了连裆裤,朕会把他跟钟传一起收拾了,让他洗干净脖子等着。”

    话音落地,宰辅阁臣都有些失色,如果措辞当真这样强硬,一旦讨伐失败,朝廷的脸面就丢大了,李晔知道他们的心思,但还是对归黯和崔远说道:“照朕的意思草诏。”

    定下这些内容,李晔接着说道:“最后一点,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朝廷对四镇用兵,战线回环数千里,听令各地行营的文官武将有数千人,征调到前线的官兵有三十万之多,各地动员民夫超过百万人,人员规模之巨,持续时间之长,跨越地区之远,各方面情况都远甚讨伐西川的时候。”

    “纵观各地行营,声望相当、资历相仿、才华相近的文臣武将不下二十人,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恐前线这些重臣不会互相甘为他人差遣,如不能有一强力主帅坐镇中央,协调四方,传达上下,号令进退,奖惩督促,遇机料断,总决临出事务,那么各军势必各自为战,极有可能被四镇叛军各个击破,继而重演当年九大节度使兵败相州的惨祸。”

    “关于这位元帅,朕苦思冥想,并无合适人选。”

    听到这里,与会二十七位大臣都预感到了一股不祥。

    果然,在二十七双眼睛注视下,皇帝如是说。

    “慎重考虑后,朕决定御驾亲征,亲赴鄂岳前线督战,虽然千金之子不赴险,但这一战关乎存亡,想必各位也清楚,我们没有失败的本钱,如果战败,我们就回到文德前了。”

    “既然如此,朕愿意一战。”

    “既为太宗皇帝的基业,也为苦守江山的历代先帝,更为诸公,为满朝文武,为天下百姓,为朕自己一家,所以朕希望各位不要谏言,回去好好给下面的臣工做一下思想工作。”

    “若战死,天意如此。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果然,当李晔一席话说完,延英殿陷入死一般寂静,二十七位宰辅阁臣皆伏惟,叩首请求陛下收回成命,顾弘文瞪大眼睛,一个激灵抱住皇帝的双脚,众目睽睽之下放声哭起来。

    杜让能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对李晔行君臣大礼了,每次见面要行礼的时候,李晔都会一把拦住他,也不说话,就那么笑盈盈的看着他,唠叨几句家常,然后拉着他到御书房坐下。

    很多时候,君臣二人会在含元殿席地对坐,杜让能逐一汇报工作,皇帝静静听,有不妥当的地方,为了保全首相的面子,皇帝也从来不直接挑明,会在临别之际赠送一张纸条。

    很多个中午,皇帝也会留宰相们在含元殿一起吃饭,杜让能还记得皇帝做的黄瓜皮蛋汤、红烧肉、羊肉砂锅、粉蒸肉,每当皇帝问好不好吃,这位老宰相都会含笑点头:“好吃。”

    杜让能也明白,皇帝其实一直把他当老师对待,文武群臣也知道,这位权倾朝野的老宰相很在乎皇帝,如果皇帝需要,他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命。

    在杜让能自己看来,天子就是他的一切,所以当听到李晔要御驾亲征的时候,杜让能没有呼号连天。

    他先跪下,与其他大臣一道,请求李晔收回成命,然后再起身,恭恭敬敬行君臣大礼,默默三叩首,每次叩首再三拜,三叩九拜后,凝声请命道:“臣不才,愿为陛下督师江南。”

    话音落地,众人都齐齐向他投去目光,

    李晔也想过,但他走不了。

    他是户部尚书,要主持户部日常事务,他是计相,要为朝廷挣钱,他是中书令,他要为皇帝管理中书省,为朝廷培养接班人,他是六军十二卫观容使,他要协调南衙北司的矛盾。

    除此以外,他还要主持新政,南直隶、蜀中两省、京兆府二十三县、关内京畿各府州,关于新政的大小事务,都得汇总到他这里处理,他要是出去督师,谁接替他手头上的工作?

    刘崇望身上的担子同样很重,今天在御林军大营视察,明天就去了左右神策军,后天就去了神策军京西京北行营,日常还得处理兵部大小事务,对接前线各地行营的数千文武。

    风尘仆仆,寒暑不休。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可能是因为劳累多度,刘崇望最近身体不好,李晔平时看到他,都觉得他没什么精神,一问刘疑才知道,他已经生病很久了,具体是什么病,刘崇望也没说,只说自己没问题。

    他俩走不了,朝中也就没人够格诸道行营都统了。

    沉默中,李晔下令官员返回衙署办公,各知制诰与翰林承旨按照会议内容草诏,中书舍人和起居舍人留下,在朝四位宰相留下,即使要御驾亲征,流程也得好好商榷一下。

    李晔执意亲征,众人苦劝无果,只好勉强答应了,皇帝要走,朝廷也跟着一起走,去哪些留哪些,行宫设在哪里,谁留守长安监国,谁主持大明宫事务,都得好好计较。

    次日,诏书发布。

    “门下:定中外风俗大同,齐四海法度于画一。尊奉中国,成周碑文,禁暴除残,古今大义,姬汉南北,不取杂逆。”

    “江西观察使钟传,顷居豫章,适王黄二贼作乱,乘此危机,尝列爪牙,保境安民,联翩宠荣,含进富贵,未尝断绝,至今十年,其报国之功,亦可悉数,东拒仙芝,北抗宗权,招降草寇,镇守江南,大约昭灼功勋,不大于此数,先帝瞻如太华,倚为长城南天。”

    “凡有所奏,无不照请依允,先帝念其忠贞,初授抚州,待以腹心,再委洪府,视作崇文。官职爵位,亦未吝惜,使列身三公,封王南王,授中书令,逮于鄂乱,传始亏臣节。”

    “杜洪者,生禀戾气,幼习娼风,因残暴之资为武昌牙将,自崔绍卒,狡袭兵符,以专封壤,窃居鄂州十年,终无中国之尊,视唐律如无物,看天子为妖魔,招勾亡命,惑世诬民,上窥朝廷,下图左道,接壤邻镇,屡策阴谋,逆节甚明,神人共弃,传昧心与之为伍,愧对神明,世人不耻。”

    “串通杜洪,此传一罪。”

    “及至董昌僭会稽,传文居中书,武为镇南,勋贵南平王,不思剿贼,反效董昌,并结杜洪,僭居吴王,置百官,册世子,串并湖南、鄂岳、义胜三藩,为贼江西,对抗中央。”

    “逆国叛君,此传二罪。”

    “其心该杀,其行可诛,逆节明显,不必多言。其赠官及先所授,并钟传在身一切官职爵,一并削夺之。并孙儒、董昌、周岳三贼,其赠官及先所授,并其在身一切官职爵,一并削夺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艰难以来,颇著诚节,必非同恶,咸许自新。其江西军旧将士及百姓等,如保初心,并赦不问,江西军旧大将等,如能去逆效顺,以州郡兵众归降,厚加封赏。擒送钟传者,别受土地,以表功勋,田野百姓,如所在团结归顺,亦加爵赏。”

    “钟传部下将校子孙及近招致将士等,喻以善道,宜听朕言,凡秉义立名,须明大小先后,未有忠于所奉,上悖君亲,尔等既有义心,宜思改悔,如缚钟传归朝,朕必待之如初。”

    “如执迷不悟,自取覆灭,唐律无情,令在必行,州郡攻陷,捉生将校,杀戮不赦,勿谓言之不预,各面行营,仍委都统分道进兵,同力攻讨,诸路军马,不得焚烧庐舍,发掘丘墓,擒执百姓,以为俘囚,田桑麦稻,皆许本户为主,罪止元恶,务安生灵,於戏!”

    “其置顿钱粮车马料等,委度支使差勾当,不令阙失。某日,朕将东出,行在襄阳,御驾亲征,督师灭贼。”

    “布告中外,明体朕怀,主者施行,日行六百里。”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