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定西川(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进刘崇望开府仪同三司,加检校右仆射,罢成都尹、诸道行营都统、西川节度使、行营亲征使、剑梓绵遂普五州观察使、剑南西川道宣慰招讨处置使。

    考虑到刘崇望身兼太子少保、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紫金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左神策军护卫中尉数职,李晔就只给了他开府仪同三司和检校右仆射这两个名誉官职,但作为补偿,刘疑被李晔进封为贤贵妃。

    罢崔胤东都都畿防御使、房均商等州处置观察使、西面行营招讨,进开府仪同三司,授权知吏部侍郎、知制诰,崔胤如愿复相,乐得跟什么似的,接诏当天就撂挑子回长安了,为接替崔胤留下的空阙,陇州防御使郑延昌被改任为都畿防御使,授检校兵部侍郎。

    进陇右节度使张浚检校左仆射,罢北面行营都统,率军回归陇州,仍任陇右军节度使,加李忠国北斗七军天枢营总兵,罢招讨使,授左监门卫大将军,封其妻何宁为二等郡夫人。

    韩正封昌黎县男,回朝转任礼部侍郎,刘崇龟封南阳郡侯,回朝监国史,兼弘文馆大学士。

    罢杨守亮凤翔大使,封奉天县侯,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授武学步兵科大管带,分判武学骑兵科诸事。

    山南西道节度使张威进封兴元县侯,授李巨川兴平军节度副大使。

    刘过御马监大正营统军,裴进为御马监虎豹营统军,均州刺史冯行袭封清平县男,征召入朝为左骁卫统军,房州刺史孙福安封东平县男,征召入朝任右骁卫统军,商州刺史吕烨、唐州刺史朱子许、邓州刺史刘居义各领南卫大将军,限期入朝赴任,授罗隐集贤学士。

    其他诸如都尉及以下的封赏,兵部和吏部正在核算商议,拿出章程后报送中书省,数位中书舍人分别审查以后,会在奏章上发表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

    五花判事后宰相还要过目,看完没问题就交付中书舍人,然后根据皇帝的指示草成制敕,专门负责草诏的舍人称为知制诰,其余舍人也都要在制敕上署名,李晔只需批红。

    三月初八,伐蜀大军班师抵京,御马监掌印太监高克礼代表皇帝在鄠县迎接,宰相柳璨率文武百官在通化门等候,刘崇望等人回到长安后,皇帝在延英殿设宴款待出征的文武。

    五个月不见,刘崇望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更多了,其兄刘崇龟更是直接缺席,李晔一问才知道,刘崇龟病了,走到剑门关就病了,而且病得极重,是被侄子刘过背回来的。

    历史上刘崇龟病逝在大顺二年,即两年后的春天,鉴于郑从傥的先例,李晔不知道这个时空的刘崇龟还能活多久,只能派得力太医去会诊,又让高克礼代他出面去刘府探望。

    宴会结束后,朝廷的重心收回到了西川的善后事宜上,不过在举行内阁会议研究治蜀政策之前,朝廷接到了一位特别的使者,之所以说这位使者特别,是因为他来自吐蕃。

    在宰相的陪同下,李晔在延英殿召见了吐蕃使,也许是因为没有经验,也许是因为习惯,吐蕃使者一进殿就到处看,行礼时又抬头观察皇帝,杜让能脸一黑就要把这厮拖出去砍了,幸亏柳璨反应快,打圆场道:“化外野人,得见天颜,惶恐不知所措,所以失礼。”

    吐蕃使者上国书,转达了外甥对舅舅的敬意,并表达了和平愿望,李晔自然满口大话,吐蕃使者又委婉提出,去年入夏以来,大唐凤翔、彰义、陇右三镇在李保、张浚、郑延昌、张钧的唆使纵容下,频频袭击骚扰吐蕃,给吐蕃军队造成极大损失的同时,掳掠了大量奴隶和牛羊,请求舅舅皇帝约束三镇,最好将恶贯满盈的张浚和郑延昌交给他们制裁,不然外甥就只好大着胆子冒犯舅舅了,柳璨厉声呵斥道:“大唐带甲百万,随时恭候!”

    使者犹要强撑,杜让能道:“贵邦四系如何?”

    阿里王的使者虽然强硬,但是没想到死穴被唐人点的这么准,只得放低姿态,由于农奴起义的巨大打击,历代赞普的坟都被挖了,一分为四的吐蕃走向毁灭。

    会谈虽然没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柳璨的话还是给李晔提了个醒,不只是吐蕃,唐开国以来历次对外战争中,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流亡西域的唐人极多。

    在怛罗斯战役中被阿拉伯俘获的唐人甚至流亡到了地中海一带,其中还有出身京兆杜氏名门的世家子弟。

    杜环算是幸运的了,后来搭上了通往东方的商船,通过海路返回了祖国,但更多的唐人却沦为了地位低贱的农奴,他们大多已经忘了故国。

    李晔还记得自己读史时,看到唐朝使者出使吐蕃经过河湟时,许多穿着吐蕃人衣服的唐朝遗民,躲在篱笆后窥视长安使者乃至流泪下跪的记载,还记得司空图的河湟有感,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李晔鼻子有点酸,对柳璨道:“告诉张浚,加大力度!”

    当年吐蕃杀得唐朝皇帝如丧家之犬,如今攻守之势易形了,作为资深精唐的李晔自然要痛打落水狗,杀到吐蕃四系割地赔款,李晔非常期待吐蕃使者下一次向大唐舅舅的哭诉,当然化外遗民也是要解救的。

    瀚海唐儿归!

    李晔道:“高克礼,传吕文冲来见。”

    吕文冲是也是老臣了,他的父亲吕濬丞曾随宰相崔植参与长庆会盟,吕文冲出仕后就职鸿胪寺,对口负责吐蕃与归义军事务,十年前曾奉命入藏侦查吐蕃国情。

    作为吐蕃事务办的长官,吕文冲不但精通藏语和回鹘语,对突厥语、天竺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希腊语也是能说能写,还能读懂拉丁语,罗马与中国在汉代就有交流,拜占庭希腊化后,希腊语取代了拉丁语,唐朝这边的外交官在接触中也就掌握了拉丁语。

    既然来的是专家,李晔就开门见山了,直接问道:“吕爱卿,朕有多少子民在化外受苦?”

    吕文冲拱手道:“确切数目臣不知,自高封两位相公带兵入关,安西四镇陷落已逾百年,算上与吐蕃历次大战中被俘的,加上吐蕃历次入塞掳掠而去的,百多年繁衍下来,虽屡次遭胡贼虐杀,但臣估计仅丁壮依然不下二十万人,我朝在北庭的百姓可能也有数万人。”

    “至于再往西去的大秦大食等地,请陛下恕臣无能,户部拨给本司的经费有限,臣没能派人出去侦查,只能依靠过往长安的商队了解情况,据一些贾人说,被突厥掳掠的子女以及在恒罗斯之战前后被俘的军户,在原昭武九国及黑衣大食,均是任人鱼肉的奴材,不少唐儿连汉话都不会说了,长相是唐人,但却不知道故国……”

    说着说着,吕文冲的声调也低沉起来,失陷百姓站在篱笆后望着唐使哭泣的景象是他爹亲眼见过的,李晔问道:“爱卿擅胡事,以爱卿之见,化外百姓还心向大唐吗?”

    吕文冲叹气道:“晚了,除了归义军治下,化外百姓大多都不知道自己的根源了,陛下想解救子民,可以效仿鲁国,商人逐利,足迹遍布天下,可以利用。”

    李晔点头道:“善,明天朕先给你拨十万钱。”

    办完这件事后,李晔召集重臣商议治蜀政策,核心议题是,王建为何作反,朝廷如何从根本上制止下一个安禄山、史思明、吴元济、田承嗣、李师道、王建、李茂贞的出现?末位发言,宰相暂不表态。

    法官出身的韩正首先拱手说道:“臣以为是法制败坏,官场风气糟糕,自张九龄罢相,阳奉阴违李林甫,口蜜腹剑杨国忠,打了败仗胡儿兵马使居然身兼三镇节度使,朝廷用人法制形同虚设,谁谗言媚上,谁就平步青云,庸才大量流入中央,何人不窥神器?”

    这话就差点名李隆基是个昏君了,李晔脸色一阵尴尬,但还是艰难的点点头,示意韩正继续说,韩正人如其名,也继承了其祖韩愈韩大胆的胆色,继续道:“大唐疆土远迈秦汉,天宝十镇节度使的设立没有错,藩镇之祸也不在藩帅,在朝廷,在圣人,在大唐法度。”

    “当年朝廷本可以把安史余孽斩草除根,但却对田承嗣等人姑息纵容,最终形成了视朝廷如无物的河朔三镇,而且只要讨伐不成功,即刻对逆贼加官进爵以示安抚,对田承嗣,对王廷凑,对李克用,都这么干,朝廷如是为,天下何镇不反,刘昭谏当初就是这个心思。”

    “所以究因藩镇之祸,一在中央用人法制败坏,至于中外失衡,有时候朝廷的财力军力甚至不如下辖数州的藩镇,二在朝廷绥靖纵容,降低了逆贼造反乱国的代价,以至于谁都想试试。”

    “以目前情势来看,陛下欲除藩镇之弊,臣有三策。”

    “一是收其钱,剥夺治下藩镇的度支权,效仿鄂岳观察使,在镇府设转运司,从中央委派转运使开府办事,将一镇盐铁、户口、转运、营田、水利、徭役、茶马、两税全部纳入户部。”

    “二是收其兵,为免关东藩镇起疑,朝廷可以先在关中及两川试点,将龙剑、镇国、彰义、匡国、西川、东川、凤翔、山南西、陇右、玉山、鄜坊等镇的精兵,按一定时间抽调到京师卫戍,就像往年的防秋兵一样,一是降低治下藩镇士兵的离心倾向,二是保持强干弱枝的态势。”

    “三是一事多权,分割刺史的权力,降低刺史对州县的控制,刺史不敢反,节度使就不敢反,即使节度使壮着胆子反了,治下各州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朝廷就有调度瓦解的余地。”

    “最后朝廷该做的就是,不动则已,动如雷霆。”

    李晔来了兴趣,问道:“此话何意?”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