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高氏七代,惟此而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晔在长安殿与何芳莺促膝长谈的同时,册封诏书也到华州了,虽然被封为国公,但韩建心里却很不爽,朝廷出尔反尔,把先前允诺的陇右郡王改为国公。

    不但如此,竟然还强硬的要夺走了潼关控制权。

    韩建很生气,可想起被小皇帝凌迟处死的秦宗权和李茂贞,又只得上表谢恩。

    “那咱们的人要不要撤出潼关?”

    韩建闻言,冷笑道:“暂且不急,先看看高杰有没有这个本事。”

    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李晔翻看着韩建递交的谢恩表章,心情极为复杂。

    朝廷册封韩建为华国公的同时要求他交出潼关,改由神策军使将高杰接手,韩建在谢恩表中答应照办,但却说潼关是关中屏障,事关朝廷和天子安危,当由可靠大将镇守。

    韩建这么乖?

    真正效忠朝廷的臣子接到中央命令后,正确做法是无条件服从中央,就算当时有意见,本人也必须保留,事后再上表说明想法,而不是在此之前对中央安排指手画脚。

    一开始李晔还没看明白,反复看了几遍才知道韩建话中有话。

    一,朝廷挑选的高杰不是这块料,陛下最好别让他来。

    二,潼关事关朝廷安危,臣对朝廷亦是忠心耿耿,可为何朝廷却突然要收回潼关?难道在陛下眼里,臣还不如一个寂寂无名的高杰可靠?陛下在猜忌臣?

    三,臣觉得朝廷的做法不妥,所以暂时不能交出潼关,请陛下考虑再三。

    在李晔心目中,韩建兵不足万,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都很少,虽然毗邻京师,但对朝廷的威胁能力几近于无,从眼前的局势来看,华藩也是最容易收复的土地。

    对于这一点,李晔觉得韩建也能想明白。

    那么问题来了,李茂贞被杀的先例在前,韩建也知道此举极有可能招致朝廷问罪,那么他为什么还敢大着胆子教朝廷做事?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

    他是觉得朝廷不会讨伐他,还是认为上表暗示抗议一番朝廷就会放弃收回潼关?

    思来想去,李晔觉得是前者。

    朝廷讨伐李茂贞是出师有名,但镇国军无罪,如果朝廷因为潼关归属问题跟韩建翻脸继而出动大军讨伐,虽然肯定能灭掉韩建,但这也会引得关中诸镇人人自危。

    在这些方镇大帅看来,皇帝今天能为了潼关杀掉韩建,明天就有可能为了某地杀他们,韩建在伐岐之战中立了功,朝廷前脚灭了李茂贞,后脚就因韩建不恭杀掉他。

    这是什么?典型的卸磨杀驴!

    在韩建没有造反的情况下,李晔对他动兵就是出师无名的不义之战,王行瑜会怎么想,杨守贞会怎么想,李茂庄会怎么想,杨守忠会怎么想,舆论又怎么评价?

    当年李克用犯阙逼得先帝流亡,如今还跟天家结成了秦晋之好,韩建仅仅是对朝廷收回潼关的做法表示不满就要被朝廷兴兵讨伐,这是何道理?

    如是一想,李晔终于搞明白了韩建的心理。

    难怪韩建敢上表对朝廷决策指手画脚,原来是事前就猜到李晔轻易不会伐华。

    李晔摸透了韩建的心思,韩建也猜到了朝廷的心理。

    那么该怎么办?

    思前想后,李晔觉得在这个时候还是应该强势一些,不过这个强势必须有度,既要达到实际敲打到韩建的作用,还得不撕烂遮羞布,让双方保持对话和最大限度克制。

    长安方面,大多数官员被凤翔大胜冲昏了头脑,如果李晔把韩建这封谢恩表公布,肯定会有很多大臣建议严惩韩建,即使李晔拒绝,也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一是不利于关中局势稳定,二是不利于朝廷和镇国军的双边关系友好发展。

    真要是逼急了,韩建不反也得反。

    按照现在的形势,对于潼关的归属纠纷问题,李晔必须审慎行事。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当然,最好是韩建自己露出马脚来,这样李晔就能光明正大出兵,不过韩骗子生性谨慎,自予朝廷讨伐口实的事肯定不会做,所以李晔也没抱太大希望。

    韩建是个什么人先不管了,既然李晔已经放话要收回潼关,那么潼关就必须收回。

    天子,口含天宪,言出法随。

    作为皇帝,潼关归属问题关系到了李晔的尊严。

    把脑海中的预定战略方针推演了一遍,李晔决定立即启动第一步,深吸了一口气,李晔对高克礼威严道:“去,宣左神策行营马步都校高杰觐见。”

    中官将天子旨意一级一级传达出去,在玄武门练兵的高杰见到内侍省中人的时候,直是一个激灵,心中又惊又怕,不明白皇帝点名道姓见自己一个小小都校为何。

    但看那几个中官一脸严肃,高杰也知道这不是开玩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高杰收敛心思,将手头事务放下,一番洗漱更衣后就跟着内侍入宫。

    进入朱雀门后,高杰的心情惶恐不安到了极致,官袍内衣已然湿透,一双眼睛不停地打量道旁武士,他总觉得这些武士对他不怀好意,张口询问中人,中人也闭口不言。

    罢了,听天由命罢。

    恭恭敬敬跟在内侍身后,步入含元殿正殿后,高杰简直不敢相信发生的这一切。

    天子亲自召见,召见我这个罪官亲信!

    高杰是罪人子侄,这几年一直被排挤,升迁他是没指望了,只想着尽量为朝廷做点事,为天子练出一支精锐之师,以此赎叔父罪过,以此求得祖父含笑九泉。

    迈过门槛进得正殿,望着端坐在远处的少年皇帝,高杰只觉一阵窒息,连忙开始行君臣大礼,三叩九跪及近后,伏惟正声拜道:“罪臣高杰陛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打量了高杰一阵,李晔抬手道:“平身。”

    高杰叩首道:“臣罪人也,蒙国恩效力神策,又得今日陛见隆恩,愿伏惟答话。”

    一想起仲父做的那些混账事,高杰就觉得害臊万分。

    李晔道:“高骈有罪不假,尔父承简却是国家功臣,各是一家人,起来罢。”

    皇帝说第二遍了,高杰只得战战兢兢起身,但是却深深的低下了头。

    亲眼亲耳见闻高杰言行,李晔还是比较满意的,于是吩咐高克礼道:“赐高杰座。”

    听到李晔这句话,高杰愈发羞愧,脸色变得通红。

    “罪臣叩谢陛下恩典!”

    呼罢又是叩首一拜,李晔会心一笑。

    小太监拿来一张垫子铺在高杰身后,高杰起身后小心翼翼的坐了下去。

    亦如当初的李忠国,现在的高杰也不知道天子单独召见自己的原因,如果天子要问罪,只须一句话就让自己滚出长安,可天子的言行表现来看,并非是要对自己追罪。

    “你不必害怕,朕不会因为高骈追罪于你。”

    看到高杰如此惶恐不安,李晔索性先给他吃一颗定心丸。

    听到仲父高骈的名字,高杰顿时大窘,脸色寸寸涨红,憋成了猪肝紫。

    没错,眼前的高杰正是高骈的亲侄子,高崇文的嫡长亲重孙。

    高崇文有二子,长子高承简和次子高承明。

    高承简有三个儿子,小儿子生高劭、高济,次子生高澞、高琼,长子生高杰。

    高劭在华州被土匪杀害,高济在杨行密府中为司马,高澞被高骈处死,高琼在彭州当县令,去年王建横扫西川,逐彭州刺史,九陇县令高琼大骂王建不臣,王建怒而杀之。

    也就说,高承简的后人只剩高杰这个嫡长孙了。

    高承明只有高骈这么一个儿子,高骈与郭氏也只有一子,小名四十三郎,早夭。

    也就是说,高崇文只剩高杰和高济这两个后人了。

    昔日赫赫有名的高氏禁军世家,到如今已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时耶?命耶?

    不等李晔细数完,高杰的情绪就彻底崩溃了,在李晔面前泣不成声,掩面哭泣道:“臣的兄弟皆不幸早逝,承先人后者只臣与扬州济弟,高氏七世,惟此而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李晔叹气,给高克礼递去眼色。

    高克礼心领神会,给高杰端来热茶,喝了一口热茶,高杰情绪稍缓,哽咽着总结陈词道:“仲父不忠不孝,令威武曾祖父九泉蒙羞,每念于此,罪臣痛断肝肠。”

    “非卿之罪,勿复再言。”

    李晔明白高杰的意思,但他今天召见高杰的目的并不是讨论高骈的罪过。

    事实上对于高骈的罪过,其中也存在很多争议。

    黄巢南下后,唐廷恐惧东南财源被截,空降高骈坐镇东南。高骈到任后大败黄巢,降服黄巢部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等数十人,迫使黄巢北退。

    此时高骈以为局势尽在掌握,为避免诸道援军分去灭贼大功,高骈自作主张,谎报军情奏请僖宗调回各道援军,僖宗信任高骈,于是照办了。

    结果黄巢反戈一击,断然击毙张璘,於同年七月率部飞渡长江。

    得知黄巢大军渡江,东南各道惊恐不安,高骈也不敢再出战,只率部扼守扬州,东南战况传到京师后,长安舆论哗然,高骈与贼勾结的言论席卷京畿,但僖宗并未轻信。

    黄巢攻陷长安后,僖宗一面逃亡成都,一面急调高骈勤王。

    次年,高骈发檄讨贼,结果只是出兵在扬州停留了百余日,根本不打算入关勤王!

    僖宗得知情况愤怒不已,但在郑从傥和杨复光等人调和下并未问罪于他,可高骈自己又来找死了,不入关勤王就算了,居然还两次上表请僖宗巡幸江淮!

    别说僖宗如何,王铎第一个就火了,发文叱责高骈道:“尔欲行曹魏之事乎!”

    至此,僖宗对高骈完全失去信任,罢免了他所有使职,又撤掉了他东南战区总指挥的职务,另外选派中央重臣空降,考虑到高崇文,僖宗也没做的太难看,封他为渤海郡王。

    这意思也很清楚,朕给你的机会很多,是你自己不中用啊。

    算了,你别干了,回老家养老去吧。

    被僖宗收回东南军政财一切大权后,高骈气得破口大骂,屡次向僖宗上书辩解,强调说:“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负陛下!”乃至出言不逊。

    有多不逊?

    拿子婴系颈于轵道和更始帝俯首刮席这两个典故,直指僖宗已为亡国之君!

    僖宗气得半死,险些诏各道兵马齐讨扬州,宰相和杨复光考虑到黄巢,劝僖宗忍着。

    僖宗忍了,只让朝廷下诏驳斥。

    翌年宰相王铎率军收复长安,高骈听说后悔恨万分。

    李煴之乱爆发后,朱玫矫诏进高骈中书令,兼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等使职,高骈本来就怨恨僖宗,于是接受伪命,上笺劝进,不断遣使供奉伪政权。

    前年,高骈被刘匡杀害,高家嫡系后人亦同步全部被杀。

    这是正史的说法,那么问题来了,高骈有罪吗?

    肯定有!

    但,决不是割据东南!

    根据《册府元龟》收录的时任宰相郑畋在中和元年三月发布的檄文,郑畋檄文中说道:““淮南高相公,会关东诸道百万雄师,计以夏初,会于关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