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我闻哀歌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细作……”

    声音嘶哑,听起来像个鬼,喉咙里似乎还卡着什么东西。

    “疯婆子!”

    军头被吓得不轻,一脚将她踹翻,用刀背砍打起来,老婆子惨叫连连,枯瘦的身体在地上缩成一团,有牙兵劝军头道:“一个疯婆子罢了,咱们懒得跟她计较,算了罢。”

    那人劝着,又一名士兵拿来火把,照亮了老婆子的脸。

    她的脸布满皱纹,双目浮肿发红,怀里抱着一个死去的姑娘,大概十四五岁,脸色惨白。

    “这是你甚么人?”

    老婆子跪着行上前来,张开血嘴哭诉道:“这是我孙女,前天就死了……”

    她细细碎碎念着,还没说完就低头啜泣起来。

    “吃了红肉的不能留!”

    军头后退两步,拔刀捅穿她的脖子,老婆子呜咽着断气了。

    凤翔节度使府,中高级文武官员云集,幕府僚官分立大堂左右,李茂贞瘫坐在椅子上,当初的意气风发全然消失,惨白的脸上只剩沧桑和憔悴。

    四天前,官军尚未全面包围岐州时,细作来报说王行瑜已经起兵前来凤翔,病中的李茂贞乐得半死,但当天抵达的另一封密报却将李茂贞的喜悦完全粉碎。

    王行瑜起兵不是来救凤翔的,他已经上表,表示愿助朝廷伐岐,他起兵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锦上添花,韩建在得知岐州被围的消息后,以先朝老臣的名义,给小皇帝写了一封贺表。

    小皇帝念他是老臣,并未追究他之前的行为,加封他为检校太傅,韩建很感动,上表谢恩之后,起兵三千进发岐州,而且带上了全部的蔡州牙兵。

    最后一封密报的内容是,正月初一,帝诏改文德二年为定初元年,翌日下达第二诏,言明先入岐州者为万户世袭侯,斩获宋文通首级者为陇西郡王。

    听到这几则消息,李茂贞急火攻心,双目双耳流血,说不出一句话来。

    到昨天下午,定初元年初五,朝廷十余万大军已全面包围岐州,到今天晚上,李茂贞撑着病体召集文武及幕僚开会,商讨何去何从。

    有人建议李茂贞投降,然后按照制书的要求入朝面圣谢罪,如果真的这样做,小皇帝也许会看在先帝的份上,饶了他李茂贞一命。

    这人之所以敢说出来,是因为绝大多数凤翔文武军民也这么想。

    凤翔拥兵不到四万,除去战损的将士,岐州城还有两万多兵马,虽然不少了,但这挡得住朝廷十数万大军吗?算上韩建和王行瑜,现在已经有十一镇了。

    岐州的确还有八万多百姓,也能守一段时间,但城中现在已经很缺粮了,饿死冻死的人到处都是,只要朝廷大军再围上一个月,岐州军民非得被活活饿死饿绝。

    打,只剩岐州的凤翔肯定是打不过朝廷。

    降,再入朝面圣谢罪,大帅您生还的几率还有五成,不降,您必死无疑。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尝试投降?

    殊不知,战争进行到这一步,凤翔人心军心已经动摇了,大多数人都是贪生的,愿意放弃性命与三族跟李茂贞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岐州能找到几个?

    就是那些成德牙兵,也不一定都愿意罢。

    这个人陈述建议和利弊后,大堂陷入了空前沉默。

    李茂贞没有生气的迹象,也不说话发表意见,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

    于是节帅府就这样一直沉默着,不知何时才有人打破平静。

    符道昭和杨崇本想发表意见,但想起自己刚打了败仗,当下也就都没表态。

    “如果坚持一段时间,皇帝会罢兵收手也说不定,毕竟朝廷没钱。”

    “皇帝伐岐之志如此坚决,一定是有宰相强力主战,如果能想办法除掉一两个宰相以震慑长安,事情或许会迎来转机,没宰相撑着,小皇帝也不好办事啊。”

    “宰相出行,前后仪仗随从成百上千,恐怕很难得手。”

    “李师道和王承宗尚且能得手,凤翔当然可以。”

    元和十年,吴元济谋反,宰相武元衡统帅各道兵马讨伐淮西,这引起了河朔诸镇的极度恐惧,王承宗与李师道一通商量,决定派出刺客杀害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

    李师道认为,宪宗之所以决意伐蔡,原由在于武元衡,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畏惧之下,就不敢再主持讨伐不臣的军事,也就会争相劝说宪宗罢兵了。

    同年六月,大唐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遇刺身亡,裴度遇刺受伤。

    听到这个建议,符道昭不屑道:“刺客小道,难登大雅之堂,非王者所为,岂能服人!”

    杨崇本冷笑道:“都是杀人,还分什么小道不小道,成了就是天道。”

    “这件事,你去做好。”

    ……

    一路颠簸,李晔终于踏上了凤翔土地,大雪还在下,一群逃难的百姓映入李晔眼帘,他们在冰天雪地中行进,脚下步伐很慢,表情麻木痴呆,眼神空洞无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