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平天策(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民,扬朕之兵,则江南二道亦不难平,再收吴、桂、广为王土,则浙东、岭南二道之地可传檄而定,节帅胆敢不入朝拜朕,则水陆并进三面逼迫荡平之。”

    “及至那时,朝廷龙据关中,朕左执洛阳,右镇江南,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龙视四海贼帅,则交、姚、燕赵、河东之地望风而降,惟河北、河南、陇右、吐蕃、南诏为必死寇盗,夏州、宣武、魏博、成德、淄青等盖为反复方镇,恩信利诱不能,必以强兵杀伐。”

    “余者不足为患,可为后图,朕早晚必擒之!”

    一言既罢,含元殿一片寂静,三位宰相为李晔威势所慑,齐齐伏惟称善。

    “五年平关中,八年治天下,十年拿江南,二十年复中原。”

    李晔大袖一挥,推出了自己的总体战略,继而说道:“朕即位之前,内中已是八代乱政,一百三十三年来,年年有战,府库早已一空,马场已无战马可征,兵器甲胄亦断铜铁,成军大口大为减少,天下尽失,六关易手,诸镇卑朕,不与入朝。”

    “此等情势,一战失利则社稷危亡,朝廷沦为各镇争夺的玩物,因此朕以为当趁军力尚存之际,保住百姓,保住将士,恢复元气,再做图谋。”

    杜让能拱手道:“陛下,天下数十方镇,向中央进献租税者却是寥寥无几,朝廷府库入不敷出,难以支撑讨伐不臣,因此臣以为朝廷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关中田地生产。”

    “然也。”

    这一点李晔承认,是必须立即着手去做的大事。

    关中沃野千里,这几年却是荒芜薄收,渭水汤汤,在朝无险,朝廷据渭水而失漕运,均田崩坏,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官府横征暴敛,百姓纷纷逃籍。

    李晔沉思稍稍,坐下来说道:“掌控在朝廷手中的土地户口太少,关中工田不振,南北甲兵老旧,镇军私斗成风,农人勤耕而不能温饱,将士立功而不能得赏,强弱之势古无定则,天下治道不在空谈,务求国家实力增长,务求激励朝野士气。”

    茫茫中国代有人才,强国何须借代而生?

    “以今揆之,朕以为中兴大政有四,奖励农耕以富国,激赏军功以强兵,统一治权以理政,移风易俗以正民,四纲之下各有法令,上下同法,令行禁止,有功重赏,有罪重罚。这四项大政,杜相公回去与臣工们拿出详细的章程来,后天朕就要阅览。”

    杜让能拱手应下:“臣遵旨。”

    李晔又道:“以往朝廷多有反复,文武官吏不信诏,军民士商不信官,人无信不立,况乎国耶?互相猜疑,事办不好,从明日起,五监六部九寺不许擅行妄为。但凡政事,不求行必果,但须言必行,反复无常行蒙骗事者,无论是谁,即刻黜官。”

    三人听到这,各自在心里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

    李晔思来想去,决定把这件事交给刘崇望主持,于是对其道:“这件事交给你和张浚办,下去召集礼部、吏部、御史台、翰林院的臣工们好好议一议,也要拿出详细章程来。”

    崔胤是个骑墙派,除了杀宦官是一把好手,其他事办不好,张浚行事太过激进,郑从傥威望不够,这三人没有总揽全局的能力,不能独当一面。

    可以用,不能重用。

    杜让能老好人一个,让他去做得罪人的事太过为难他,所以李晔因材施令让他主持统筹四项大政方针,这也符合他的专业能力,毕竟杜让能是搞财务吏治工作出身的。

    刘崇望才智过人,官场老手,阅历极为丰富,李克用都对其尊敬有加,关中不少节度使也和他关系融洽,加上他和御史台走得近,让他去搞得罪人的事最好。

    外有方镇声援,内有皇帝支持,手里还掌握了南军,京畿一带应该没人敢顶撞他。

    诏对完毕,三相出宫,李晔驾临集贤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