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二章 转任都指挥同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比照其他地方,江南的百姓是税最重的。

    现在看到辽东那边的田,税收的这么少,不少人的心思都活跃起来了。

    白给两百亩,税又低。

    除了要远离江南这个大明安全的腹地,有可能面临北蛮兵锋的危险之外,其他方面处处都是好事啊。

    “这移民,可行!”

    不少清河县的百姓,都在心里暗自下了决心,要报名参加这次移民!

    风险虽然不小,但是止不住收益高啊!

    不只是清河县。

    洪武帝新颁布的辽东移民开垦令,借助电报和火车的便捷性,在三五天内,就已经传遍了大明的土地。

    北边和西南的诸省倒还好,目前都处于一个土地还算够用,地广人也稀的情况,虽然对开垦令中的只要移民就给二百亩田的政策很是心动。

    但是响应的百姓都只能说是寥寥。

    特别是云贵和两广地区,自己都缺人呢,哪里还有往外移的道理。

    不过在江南和湖广、江西、浙江几省,以及人口大省河南,这份移民开垦令,可是引发了轰动!

    有了之前燕云移民的前例,这次报名去辽东移民的百姓,积极性明显高了很多!

    只不过月余,就有超过三十万户的百姓报名了,总人数超过一百五十万人!

    第一批动作快的移民,甚至都已经通过了本地的筛选,被上报中枢了,就等着坐火车到山东,然后扬帆前往辽东了!

    而在山东和辽东之间的海峡上,大明的运输舰,也在日夜不停的来回航线,将一船船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资,运往辽东。

    现在快要入冬了,移民们的第一年,肯定是没得收成的,只能靠政府拨粮,下发各种生活用具。

    辽东原本的驻军和民户们,也在先一步抵达的辽东布政使司各级官员的带领下,为移民们盖房,规划住址。

    辽东地区怎么说也是从战国时期就断断续续的纳入中原统治了,该有的郡县和一些基础水利建设都是不缺的。

    熟田其实也很多。

    只是因为战乱,导致常年人烟稀少,地都抛荒了而已。

    第一批移民到来后,完全可以直接住进原本就有的城池,和依着城池规划出来的新村庄。

    辽东本就屯有非常多用来盖堡垒的砖头,算是军需品的一种,现在下放到地方,一两月就可以将房子都盖起来。

    辽东本地的五十万百姓,再加上十万驻军,完全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多的不说,原本的旧县城修缮一下,再加上建一些新村,容纳三四十万人还是没问题的。

    甚至考虑到过冬问题,火炕和壁炉也都是一应俱全的。

    第一批移民还没抵达辽东,他们的“新房”就已经都建的差不多了。

    各级村、乡、县级的官员,也都全部就位了。

    就是手下暂时还没有几个民可以管,正翘首以盼的等待着第一批移民到来呢。

    ......

    建州,乌拉城。

    此地,乃是盘踞在建州的野人大部落“乌拉”的地盘。

    乌拉部落一共有三万多部民,在建州土地上算的上是雄踞一地的大哥了。

    只不过,此时乌拉部落,已经成为了明军在建州的指挥中心。

    建州方圆大概十万公里的土地,都被大军扫荡了一圈。

    不敢说完全没有野人了。

    但是至少大型的,有聚集性的部落,该剿灭的都被剿灭的差不多了。

    就算没剿灭的,也都全族远遁北方,不在建州了。

    不过建州地界上的深山老林里,还是有一些野人残留的,大部分都是数百人为一群的小型部落。

    因为他们人口少,很难进行长途跋涉的远迁,只能往深山里躲了。

    暂时,大明军队也不打算费力去进山扫荡他们了。

    五万多扫荡建州的部队,经过了两个月的扫荡后,此时都已经陆续回到乌拉城了。

    彭克也带着镇海营的弟兄们,风尘仆仆的赶来了乌拉城,与上司蒋仁刚汇合。

    之所以他们都聚集在这里。

    是因为,朝廷有圣旨送来了。

    乌拉城中央的大广场上,以周兴为首,都督宋晟、都督刘真,以及四个从辽东和北平调来的卫指挥使,山海关都督蒋仁刚,和彭克与魏然、李文长等一众参将,全都单膝跪在地上,恭敬的聆听圣谕。

    “……设建州都司!”

    “……山海关都督蒋仁刚,转任建州都司都指挥使!”

    “……山海关参将李文长,转任建州都司都指挥同知!”

    “……山海关参将彭克,转任建州都指挥同知!”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