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七章 彭克上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创造历史!

    不管未来燕王会不会靖难。

    太孙会不会削藩。

    大明将会走向何等未来。

    只要他能够掌握住足够撼动大势,甚至左右大势,让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力量!

    那这个世界,就没有人可以妄想控制他做什么,更别想阻止他做任何事情!

    他做出的决定,他的意志,就是大势!

    成为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重要人物,掌握自己的命!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切,可不容易。

    彭克眼神扑朔的看着面前的奏本。

    想要掌握力量,以他现在的身份和情况。

    这建州都司,必须推动成立!

    提起毛笔,彭克洋洋洒洒便写下了上千言,仔细的将建州对大明的重要性,从民生到军事再到地缘利害,全都娓娓道来。

    很快,一篇融合了后世东北三省治理理念,并且情真意切的勾勒出了一个大明东北粮仓蓝图的奏本,便完成了。

    “来人,待补给舰队到来后,请其将我的奏本,送往辽东都司,请辽东都司电报局,发往应天府!”

    ......

    两日后。

    彭克的奏本才抵达了应天府。

    没办法,建州那地方,一没铁路二没电报的,光是从建州将奏本送回辽东,就用了一天多的时间。

    由于彭克写的是由个人名义呈递的奏本,而非报告公事的题本。

    所以通政司这边收到电报后,并没有将其送往六科廊坊抄录登记,而是直接就送到了管门官员那,由管门官员直接传递给洪武帝。

    待洪武帝看完、处理完之后,才会决定这奏本要不要交由六科廊坊抄录登记。

    毕竟以个人名义呈递的奏本,一般都是官员向皇帝检举失职官吏,弹劾某某大臣,或者对某些兵事或者政事提的意见。

    有些奏本内容敏感,或者涉及私密的事情,不好在六科廊坊公开的。

    不然第二天满朝官员就都知道奏本内容了。

    管门官员将彭克的奏本送入文华殿的时候,洪武帝正好就在处理着各地官员送上的奏折。

    见多了一份后,也没说什么,示意管门官员放下后就可以离开了。

    每天洪武帝都要处理至少十几份奏本,多的时候可能有三四十份。

    每一份都需要花十数分钟来审阅和批复。

    如果是比较复杂的,可能都需要思考半个小时才能做出批复。

    早就习惯了。

    他或面无表情,或神情凝重,或有些不满的拿着沾上了朱红颜料的毛笔,在一份份奏本上留下他的朱批。

    现在还没有内阁出现。

    司礼监也没有任何可以看官员奏本的权利,洪武帝更不可能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来代批奏本。

    所有的奏本,都只能由洪武帝一人处理,此乃皇权独断也。

    在抓权和勤政这一块,洪武帝和秦始皇相比,也不遑多让。

    就这样,一本本奏本被洪武帝打开审读,批复。

    今天的奏本不算太多,一个多时辰后,洪武帝就审阅到了彭克呈上的奏本。

    “臣山海关镇海营参将克,问圣躬安……”

    “今,我部依陛下之命,于建州征剿野人,途中,臣发现建州之地,乃天赐宝地……”

    “建州水系发达、土壤肥沃、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只要移民百万,开垦土地,可为大明第二江南……”

    一开始,面对这份奏本,洪武帝的态度还是很平淡的。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渐渐凝重了起来。

    彭克上疏的建议,和洪武帝的想法,以及对北蛮的大战略,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大明为什么要取河套?

    不就是因为河套从秦朝开始,就被称为是新关中!

    后来更是被誉为塞上江南!

    得之,可就近供养数十万大军出塞作战!

    而彭克在奏本中,将建州之地狠夸了一番,同样将其比喻为东北大粮仓!

    如若彭克奏本中所言不差,那这被野人占据数千年之久的建州,可是一块大宝地啊!

    如果能够将建州开发起来,那近可供辽东、大宁等边军的军粮补充,后勤保障!

    远,也可以通过海运,直接从建州,将粮食跨海运到渤海对面的山东,甚至直接跨海运回应天府,都不是问题啊!

    届时,大明北边的边军,一东一西,有河套和建州两块后勤大基地保障,东起辽东,西至陕甘的整个九边作战体系,都不会再面料缺粮的危机了!

    出塞,完全不是问题啊!

    看完奏本,洪武帝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做出批复,反而立马喊道:“来人!”

    “去将太孙请来!”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