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还是太孙其人懦弱犹豫,不懂军事,自大狂妄而自我酿就的苦果罢了。

    洪武帝自己已经事先把削藩的事都提前做好了处理。

    为太孙能当稳皇帝做足了工作。

    到太孙继承大统,天时地利人和且洪武帝的余威犹在,各地诸王已经不可能有反抗的实力了。

    正常来说,只要太孙继位后什么都不用干,谁敢主动反,谁就死。

    洪武帝给太孙留下的削藩准备,可比汉文帝给景帝留下的好一万倍。

    但凡太孙不要将削藩之事想得那么简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来,那藩王们是绝对翻不了天的。

    但是太孙的猪脑子实在是脑回路让人捉摸不透,自以为高明的将洪武帝为他的谋算和准备全盘推翻了。

    自己非要胡搞瞎搞!

    激烈变更祖制,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贬抑武将勋臣。

    祖父刚死,就变更祖制,十分激进的削藩。

    而且不留余地,做事做绝,连废四个叔王为民,逼死湘王全家。

    侄子对叔叔,如此下狠手,岂能不让人胆寒。

    太孙可一点都不像他手下文人鼓吹的那样“仁慈软弱”。

    这才导致了后来燕王起兵,多数地方武臣对这场皇族内斗都是持冷眼观望态度。

    太孙两面派功夫一流,且太过年轻,政治眼光很差。

    要对藩王赶尽杀绝吧,又屡屡做出让人智熄的操作。

    但凡他果断一点,直接让北平都指挥使帅军攻入燕王府,燕王也没那个机会从容布局,诱杀北平布政使与都指挥使,一夜占领北平。

    甚至燕王占领北平后,也就只有两三府之地,太孙以天下大势临一府之兵,绝对是轻松碾压的。

    但是优柔寡断的他,偏偏在这个时候觉得自己杀的诸侯王太多了,有些不太合适。

    都到这种地步了,皇帝焉能削藩到一半,又觉得于心不忍了?

    但是太孙真就这么干了。

    他每次都对出征的将军说:“毋使朕有杀叔之名。”

    好家伙,于是在战场上,就出现了非常搞笑的一幕。

    燕王数危矣,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独以一骑殿后,迫者不敢追。

    两兵交战,失败的一方主将亲自殿后,就导致敌方连靠近都不敢靠近,唯恐伤到败军主将。

    这让太孙手下的兵,如何能不悲伤?

    我的袍泽尸横遍野,敌军杀我如屠鸡,我却不能杀敌军主将?

    草,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战争?

    这能不让燕王不断做大?

    不敢杀起义首脑的平乱,怎么能平的下去?

    这种“仁义慈悲”的皇帝,能够让士兵们忠诚效命?

    至于之后燕王将种种不利局面一一化解,确实有运气成分,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但是只要坐在应天府皇位上发号施令的是太孙。

    看似好像不太可能,成功概率极低的燕王起兵,最终的结果,一定都会是燕王赢。

    有的时候两军对垒,并不是哪边军队多,哪边就能赢的。

    现在洪武帝同样要给太孙削藩铺路,虽然和前世的铺路方式不太一样了。

    但是不管怎么铺,路铺的有多好。

    虽然彭克不敢确定,此世是否还会有靖难之役,坐拥机械化蒸汽部队的太孙,如何能够再次失败。

    但是一旦太孙继位后,将洪武帝为他的谋算全盘推翻,并且还是要变更祖制,贬低武将,强行削藩。

    那胜利的天平,就会不断往燕王那边偏移。

    装备和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八十万美械精锐对六十万小米加步枪,优势在我的事情,就是前车之鉴。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