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齐抗赵秦楚合编,为“争赢”赵括亲征(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郡抽调大军,还是如何打算,却是一个大的难题。

    这也是赵臣们争论的焦点。

    而争论的另一个焦点,随着李牧的一封信件也在内阁中爆发。

    信件的内容很简单:请王上亲临上蔡郡,指挥决战。

    倒也不是李牧没有信心,关键问题是对面可是秦、楚双王监军,自己这边自然也需要对等,否则对于军心士气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出于这样的考虑,李牧才有了这样的上奏。

    而这样的请求自然也得到了吕不韦的坚决支持,而吕不韦在此李牧的基础上,更增加了一条理由:“今李牧有灭韩、魏之功在身,若再添平秦、楚之功,或有尾大不掉之嫌,为保国之大将,请我王暂移尊驾,亲往前线而战秦楚。”

    反对者以平原君为首,理由也很简单:没必要!

    如今赵国大势已成,上蔡之战或胜或平都是赵之胜利,即或是赵军败北,只要能够大量消耗联军的兵力,变也算不败之败。

    而上蔡不守,还可守韩国新郑,新郑不守还可以守大梁。

    只要能够拖住,秦楚之军虽众,所耗废粮饷也重也,只要能够拖住,秦楚之盟定然有土崩瓦解之日,而我军即可反攻也。

    所以,只要我军在此战中不是大输溃败,就不会输。

    显然,以李牧将军的能力,不说稳胜联军,但保不大输溃败还是问题不大的。换句话说:只要赵军不给机会,那么联军就没有机会。

    反而是赵王前往前线会给大军增加压力不说,也给了联军一举翻盘的机会。倒不是众人认为赵王括的指挥之能短于李牧,而是赵括的身份,一旦赵王括身陷敌军,或是为战场上流失所伤,则大军不败亦败。

    赵国如今大好局势,何必冒此险情。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只能由赵括裁定。

    其实双方之争看似是“争赢”和“不败”的方法之争,归根到底却是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更是未来赵国的路线之争。

    为何?

    其一是因为此战规模太大,双方投入的兵力加起来当有切实的百万之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其二是因为此战意义甚大,可谓之鼎定乾坤之战也不为过,作为一统华夏的奠基之战,其意义不言而喻。

    而作为这样的一场战争,赵国所表现出来的国家意志,势必影响甚远。可以说,一旦赵括选择了一方,恐怕往后数十年,乃至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赵王都会延续这一路线。

    若是赵括选择了“不败”,往后所有的大政方针势必倒向保守,而保守的极端便是“闭关锁国”,虽“不败于一时”,却是败在未来。

    而若是赵括选择了“争赢”,同样的,赵国的政策也将不可避免地倒向激进,而激进的极端或许就是“****”,虽然同样是毁灭,但赵括固执地认为,但那样总好过“闭关锁国”受人欺辱吧!自小读过“百年屈辱”的赵括决不允许那样的事情再发生在华夏的土地上。

    当然了,“争赢”的一派与其说是以吕不韦为首,不如说是赵括放任的结果。与其说“争赢”是吕不韦这一激进改革派的诉求,倒不如说是赵括为了保持赵国朝堂的积极向上而秉持的一贯要求

    所以,赵括几乎没有思虑,便毅然决定支持“争赢”的吕不韦一派,亲自前往前线。当然考虑到自己的到来可能会造成李牧等将领的战场操作变形,赵括决定将王帐设置在壁垒后的安陵城中。

    至于战法,赵括还是决定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办法,避免被联军牵着鼻子走。

    在赵括率领邯郸的三万大军(一万留守的羽林卫和两万新征的兵马)浩浩荡荡开赴前线的同时,三封王命也随之奔赴上蔡、河东、东山三郡。

    王命很简单:

    其一,李牧所部,抽调两万骑军,由赵启率领,迅速自韩地回转河内,再绕道河西,从侧背进攻秦之河西,策应河东之军攻破秦军大河防线,随后集结河东军中骑军继续向西,攻秦之义渠;

    其二,河东之军,在王樯和乐间的率领下,配合从正面抽调出的两万大军,击破秦军大河防线,占领河西之后,直逼秦国函谷防线;

    其三,东山、东来之军,由田单率领入攻入楚国,目标只有一个,切断吴越与楚国之间联系,从而削弱楚国的战争潜力,当然若是能够威胁到楚都那是最好的了。

    之所以按照常规手段采用截断粮道的方法,实在是没法秦军这边没法截,而楚军这边,即便付出巨大代价截断了楚军的粮道,秦国的粮秣也足以支撑两军之用,得不偿失。

    而赵军的一系列动作也自然没有逃过秦、楚的细作,但除了令各地严守城池、正面加紧布置之外,秦楚似乎也没有太多更好的办法了。

    时至深秋,两军三方几乎已经是在打明牌了。

    联军孤注一掷,集结了几乎所有兵力在正面,务求一点突破,所谓“力发一点而破之”也;

    赵军则是以主力作防守,挡住联军主力,以三只偏师分别袭扰秦、楚内部,无论是义渠失陷、函谷被破或是攻破楚都,都能造成正面战场上联军的崩溃。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

    两军拼的就是谁先坚持不住。

    若以概率论,似乎赵国要要占些优势,但赵启的大军赶到河西需要时间,攻破河西需要时间,攻击义渠和函谷更是难如登天,而田单之军,想要在山高水深、沟渠纵横、民风彪悍的吴越之地取胜,显然也并不容易。

    而正面战场之上,在一番调度之后,兵力比是30比42,两军相差有十二万之多,两军的将领虽有差距,却也不足以弥补十二万的差距。新笔趣阁

    所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