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三路大军齐头进,全国动员毕其功(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的田单,笑声更隆了,随即说道:“将军放心,邯郸自有寡人坐镇!”

    随即脸色一变,严肃地问道:“山东、东莱二郡为将军之故土也,毗邻楚国,一旦开战,或为楚军所隙,将军可愿为寡人守之?”

    田单闻言,欣喜若狂,虽不得从大军而战,但田单也知道自己想要掌握那三十万大军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无关能力与信任。若是从大军而行,能得一偏师之将就算不错了,倒不如于另一处为军之主将,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是也。

    当即田单便应诺道:“固所愿,不敢请尔。”

    赵括遂命曰:“组建东路集团军,田单将军主之,乐间副之。下辖泰山郡一万人,并山东、东莱之守军一万八千人及屯田之卒五万,共计八万人马。

    其战役目标为:其一,坚决挡住可能来犯之楚军,保卫中央集团军群东侧之安全;其二,伺机突入楚境,占据有利地形,以作未来灭楚之桥头堡。当然,其二之目标可视情况而定夺。”

    田单随即起身应诺道:“微臣领命,只要此身尚在,定不令有一兵一卒威胁我中央集群。”

    赵括听着田单的军令状,自然是满意地点着头。随即继续说道:“组建西路集团军,以王樯将军为主将,下辖长平军一万人马,并上党、河东之守卒两万人,及屯田兵三万,共计六万人马,依大河构筑防线,阻敌于大河之西。

    其战役目标为:其一、阻秦军自大河之东出,保卫中央集团军群的西路安全;其二,配合中央集团军群完成对秦国河西之地的占领。”

    王樯不在现场,李牧遂以上将军之名代为领命曰:“诺!”

    赵括继续颁布着王命道:“组建后备军群,寡人亲领之,吕卿佐之。以邯郸所剩一万守卒为基础,并于赵国境内行征兵之举,短期目标为五万人马。既做此次战役至后备战力,也为打下韩、魏两国后之防御之兵。”

    吕不韦也随即应诺。

    如此一来,赵军等于几乎将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到了中路,企图以重击尽快完成对于韩、魏两国的灭国之行的同时,对战可能来犯之联军主力,而在东、西两路则依靠大河、城池等地利,采取守势,坚决抵住可能来犯的敌军偏师。

    当然,这样的计划并不是完美的。

    比如秦、楚两国即便联合也并不一定会选择河内作为主战场,极有可能以齐国为突破点,这也是赵括调田单和乐间这两个齐国人守卫齐土(山东、东莱郡)的原因。

    要知道田单在齐国故土上的名声早已近神,再加上几年来,赵国的优惠政策,齐地的民心尽在赵矣,再加上擅长防守的田单坐镇,赵括相信在中央集团突破韩、魏之前,齐地定不至于有失。

    若真如此,赵括便是跟秦王打了一副对对碰。

    至于河东防线,调集了有六万大军,又有大河之天险,同样的在短时间内没有太大的危险。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还是取决于李牧,取决于他和他麾下的三十万中央集团军群,能否以强劲之势快速击破当面之敌。

    至于为何赵括没有再亲自领军前去河内对敌,却是因为田单河内大胜联军之故。这個奇迹一般的结果,与系统推演的结果并不相同。这份差距也让赵括明白了,人或许真能胜天,更何况是区区一个系统。

    所以,自那刻起,赵括便决定只用系统抓战略层面,而把战术层面的事情交给更加专业的如李牧、田单这样的大将施为,或许能够达到更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后来的齐国之战中,李牧与田单的组合也确实给予了赵括极大的惊喜。

    所以,才有了今日大将领兵于外,而赵括亲自坐镇邯郸的决定。

    当然,这样的做法在诸位将军的眼中却是王上无比信任的体现,不仅是对自己忠心的认可,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要知道在诸将的眼中,赵王可是无敌的军神的存在。能得军神的认可与信任,更在无形中增加了众将的信心,甚至愈发促使了众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随着王命将令的一道道传达,赵国境内几乎所有能动用的力量都在赵括的召唤下动作了起来,李牧、田单、王樯等将领纷纷奔赴各自战场组建各自的集团军群指挥系统;各地的军队开始分发粮秣、悉数集结、开拔。

    而其中最忙的莫过于平原君和吕不韦了。

    一面要忙着各种政务,尤其是秋收在即,各地的粮仓爆满更是令两位痛并快乐着;另一面,两位又要忙着秘密转运军需粮草。

    为何要秘密进行?

    要知道,若是内行人,仅凭着粮草的数量就能大约的估算出大军的数量,更何况,其他两路还好,中央集团军群三十万大军,每日所需口粮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与十万大军的口粮可是相差甚远的。

    若是被人发现赵国偷偷往河内集中如此天量的粮秣,即便是再不懂军事的人,也知道赵军没安好心了。

    也好在是秋收时分,河内、上党等地本身就有大量的秋粮做底,同时各地粮食的频繁转运在这段时间也算是平常,这才给后勤集团军群的工作以极大的方便。

    当然,如此大规模的运输,想要完全掩人耳目也是不可能的,赵括随即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就是准备参与秦楚之争,甚至连进攻路线都公之于众:入周邑而下函谷,就问你秦军敢战否!

    楚国使者自然大喜过望,一日三封书信告知楚王此事,而楚王那边的反馈也很快抵达邯郸——一位娇滴滴的大美人!

    而如今的压力全部来到了秦国这边,新征的大军已经在巴蜀完成了集结,是北上支援函谷,还是继续南下攻打安陆,这是个两难的选择——北上函谷,那就意味着失去拿下楚国的最后机会;南下安陆,自己又怕函谷有失!

    愁啊!

    真的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