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刻苦学习,终有所用(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意味着正面战场上人数的减少;要么就要将所抛射的物品减轻,可是轻了也就意味着威力的减少。

    如此精度不够,耗费却多,打不长,打不狠的武器自然不受将领的喜爱,无论攻防。

    可是,赵括却知道,只需将它稍加改造,它便可以变成令欧亚大陆瑟瑟发抖的“回回炮”!

    赵括传令:集中所有铁匠、木匠,并青壮五百,成立砲营,所有调入砲营之匠工,皆入军籍,敢有泄密者以叛国论。

    随后赵括下令征用北门后一片的民房,全部打通,只保留足够遮挡视线的院墙、房墙,空余之处皆补之,于是一个投石车的阵地就形成了,既作为投石车的抛射阵地,同时也作为投石车的改造场所。

    除了少数几个参与改造设计的大匠及操砲之人,其余敢入此地者皆斩。而操砲的三百人更是直接由赵启亲自挑选,非有家室在赵者不取,非良家子不取,非忠心者不取,堪比亲兵挑选。即便如此,赵括仍不放心,更是将操砲之营地,设在了砲阵一角,以隔绝外界。

    所需改造之物,皆由其中之匠工打造,甚至每人只做一部分,再由亲兵集中收集,由亲兵们进行改造。

    在做好了一系列的保密工作后,抛石车的改造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说来困难,实际很简单,以上的精度问题也好,人力耗费也好,甚至最后的威力与攻击距离问题,说来都是一个办法——用大地的力量替换人的力量!

    嗯,说人话,就是用重力替换人力。

    利用杠杆原理,将原有的抛石车进行改装,原来靠人力拉的一端变成固定的装有重物的木箱子,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先将放置石弹等的那端用绞盘或直接用人力拉下,同时用钩子固定住,与此同时装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战斗时,放好石弹后,解开钩锁,重物的一端瞬间落下,而装配的石弹也顺势抛出。

    这便是纵横欧亚,砸破无数城堡、城墙、营寨,于襄阳之战中一战成名的,令敌军闻风丧胆的配重式抛石机——“回回炮”。

    相较于人力的投石车,这样威力巨大的抛石车,操作起来只需要五人即可!三人压杆,两人装弹。

    更神奇的是,这样的抛石车,只需掌握好一段配重与所抛射石块的比例,几乎可以指哪打哪!

    而这样的一道简单的杠杆原理的力矩分析加一道抛物线分析的物理+数学题,自然不可能难倒接受过良好九年义务教育,毕业于某著名建工老八校之一的赵括。想想那些伏案的深夜与变形的中指,赵括表示:谁言读书无用乎?

    但问题在于,这玩意即便把公式算出来,给到这些个所谓的大匠,他们也看不懂啊。

    而赵括作为一军统帅,也不可能泡在砲军一直指挥砲军不是。

    好在,这东西也不需要精确地调节,赵括下令制作了三种木笼,分别对应近、中、远三种攻击目标,要用时根据指令,挂上木龙,再将木龙堆满,也就可以了。即便需要微调,大匠的能力,想近点就减轻点重量,想稍远一点就加几块石头,这样的操作还是明白的。

    趁着夜晚,赵括又用两台抛石车试验了一下,效果很是不错!

    如此便只等明日给燕军一个惊喜了!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