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碰撞!(6.8K)(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发生碰撞。

    以我们的地球为例。

    大家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伴星概念不讨论)

    所以在长期的观察之下,我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宇宙中能和大天体在近距离形成稳定结构的小型天体,他们一定是具备关联的卫星体系。

    也就是能在月亮那个位置上稳定的只能是卫星,不可能是金星、木星这种猩猩。

    在微观领域中。

    这个地球是就是4685Λ超子,新微粒就类似月球。

    因此在一开始。

    徐云便将新型微粒看做了Λ超子的‘卫星’,比如某种质量略小的新Λ超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赵政国忽然发现......

    那个新微粒压根就不是Λ超子的卫星,它其实是一颗和“地球”类似甚至更大的行星!

    但另一方面。

    它却可以停留在月球的轨道上和地球形成天体组合,双方却各不影响。

    这就非常非常耐人寻味了......

    因此结合上面的高度疑似存在破坏cp对称性的情况后。

    赵政国立刻想到了一个概念:

    量子隧穿!

    所谓量子隧穿。

    指的是在位势垒的高度大于粒子总能量的情况下,像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够穿入或穿越位势垒的量子行为。

    量子隧穿最常见的地方,便是太阳的核聚变反应。

    因为引力虽然说把恒星内部的物质压得比较密实,而且是恒星发生核聚变、发光发热的最终的能量来源。

    但实际上。

    恒星内部的密度并不太高,肯定到不了白矮星那种程度。

    而显然白矮星的密度...也就是两个原子的间距,距离发生核聚变仍有一段距离。

    因为核心的高温使得两个原子可以以极高的相对速度进行碰撞,然而数量级分析表明,这个相对速度并不足以使得两个原子跨过库伦势垒。

    要让原子冲刺冲破库伦力的阻挡达到另一个原子的怀抱中,所需要的速度比太阳核心的温度高数百倍才行。

    这个计算做起来非常容易,相关概念基本上硕士第二年便会提到。

    也就是u~e^2/4πer,其中r就是原子半径。

    这个势能对应的温度u~kbt,可比太阳核心温度高太多。

    因此在迦莫夫发现了隧穿效应之前。

    科学家普甚至遍认为太阳核心的温度还不够高,不足以让氢发生聚变。

    除此以外。

    量子隧穿。

    也正好是潘院士所研究的量子加密领域一个重要概念。

    实际上。

    量子纠缠、量子关联、量子隧穿等量子“黑科技”,都是能够实现未来量子密码通信的最优设备。

    所以诸位可以想想。

    一个类似中微子特性、但却可以被捕捉观测、同时可以达到量子隧穿效果的粒子......

    一旦能够观测并且研究......

    这对量子加密的研究将会有多大帮助?

    当然了。

    可能有些人会有一种误会,那就是发现了新粒子就有机会得诺奖啥的。

    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误区。

    做个比喻的话。

    这些成就大致就相当于现实中发现了某种新鸟类或者新鱼类。

    引发关注不难。

    但想要得奖那就得发现恐龙了......

    比如lhcb目前发现的新粒子已经超过了56枚,每年平均发现的粒子基本上在四到五枚左右波动。

    真要是发诺奖,全球每年得发十个.......

    但从科研角度上来说。

    一枚新发现的粒子,就却可能为某个理论或者技术起到极大的推助力。

    想到这里。

    赵政国不由看了眼潘院士,感慨道:

    “小潘,你这次可是带出了个好苗子呐,我记得小徐他现在还不是博士吧?”

    潘院士点了点头,笑道:

    “嗯,还是研三,不过明年就要读博了。”

    赵政国闻言,眼中微微闪过了一丝艳羡。

    科研圈的师徒关系,其实一直都是个很复杂的双向诉求。

    在这个圈子里。

    学生们想要找到一位好的导师,而导师其实也很希望能遇到一些有潜力的苗子。

    光耀门楣。

    这是华夏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想法,科研圈中也是如此。

    比如很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振义院士。

    王老在一生中培育出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一门四院士的成就堪称华夏科研圈的美谈。

    眼下的徐云不说是否具备院士的可能性吧。

    至少按他这样发展下去。

    一个正高职称必然是少不了的,无外乎早晚的问题罢了。

    潜力不可限量啊.......

    就在赵政国思索之际。

    负责主屏幕的小刘忽然举起了手:

    “老师,ire值已经达到了99.6%!”

    赵政国闻言,表情顿时一正,与潘院士齐齐走到了操作台前。

    这一次他们进行的微粒撞击,规格上要比发现4685Λ超子那次更高一些。

    许多人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习惯:

    喜欢在雨中快速转动雨伞。

    而就在雨伞转动的时候,沿伞边缘的切线方向便会飞出一簇簇水珠。

    而同步辐射呢,便是指速度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在作曲线运动时,沿切线方向发出的电磁辐。

    也就是切线方向上的那些水珠。

    想要让水珠飞溅快,那么落下雨水量.....也就是光源的要求,自然就很高了。

    雨水越大。

    溅射出去的水珠才會越多。

    截止到目前,全球大约有47个同步辐射装置,分布于23个国家和地區。

    其中本土境内有燕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兼用的一代光源,庐州同步辐射光家实验室二代光源,魔都同步辐射的三代光源及4v新竹的同步辐射光源。

    为了这次的粒子研究,潘院士二人花费了不小的人情,借调到了二代光源中最好的ccd光源。

    这是国内二代光源中辐射强度最高的光源,据说被这种光源照射到的人会产生极其恐怖的人体变异。

    比如长出六双手,从而将码字速度提高三倍等等。

    ccd光源启动一次的成本便在两百万华夏币以上,在全球的二代光源中仅次于aps和意呆利的蒂利亚斯特光源,是科大常用光源的三倍。

    当然了。

    价格越贵,光源的辐射效果肯定也会越好。

    一分钱一分货嘛。

    因此在得知ire值达到了99.6%...也就是设备调试完成后。

    赵政国立时与潘院士对视了一眼,极有默契的一同点了点头。

    赵政國深吸一口氣,下令道:

    “开机!”

    随着指令的传达,小李原本就轻放在按钮上的食指顿时一用力。

    咔——

    与此同时。

    地下二十米处。

    一个高度在一米左右的方形磁铁阵列被电流激活,开始像跳蛋似的震动了起来。

    这是同辐光源的摆动器,通过特殊的加码周期来振荡电子束。

    过了几秒钟。

    咻——

    一个由65条束流线组成的1/4波长超导原型腔飞速开启,一束铅原子核以极快的速度瞬间飞出。

    并且在多弯消色差透镜的增持下,短短十万分之一秒内,它们便再次获得了一次加速。

    十万分之七秒后。

    它们飞速的穿过了一个强度为2.6t的大间隙高场强超导扭摆器,这便是‘雨水飞溅’的另一个要素:

    转动伞柄的力量。

    在这股‘力’的作用下。

    ‘雨水’开始了小角散射。

    受此影响。

    在某个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领域,某些不为人知的变故发生了.......

    .........

    注:

    驴的角色卡开了。

    下章久违的克苏鲁小故事要和大家再见面了,笑。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