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一一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韩非又道:“非感激之余,也心存不屑。”

    “因为吕不韦在乎的不是你。”赵维桢接道。

    “吕相存、存我,是为与秦王争势。相国……”

    说到最后,韩非摇了摇头:“相国乃秦王最大的阻碍。”

    韩非这么想,赵维桢一点也不意外。

    毕竟他是彻头彻尾的中()央()集()权支持者,吕不韦注定是专()制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可赵维桢倒不觉得。

    吕不韦确实还想在秦国搞君臣分权的那一套。他的观点有一部分与儒家相同:国君太过强势,就会轻臣轻民,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一人身上对一国没有任何的好处。

    当然了,自己的便宜老公自己最了解,赵维桢知道他会秉承这种观点,有六成在于自己贪权。也就不到四成是因为吕不韦商人出身,他本身为平民而非贵族阶级,自然会在乎平民的生存空间。

    但就为这四成,赵维桢也是认定吕不韦还有抢救的余地。

    “再说君上。”

    韩非的话依

    然没说完。他看向赵维桢:“我在咸阳,听游策士子说君、君上开明,欲与秦律之下存、存百家。”

    “公子以为不妥。”赵维桢接话。

    “非不明白。”韩非说:“百家学说,各自冲突,百年之来争、争论不休。君、上该如何做,才能使百家融汇,而非拖累秦国?”

    赵维桢轻轻勾起嘴角。

    她也明白韩非的意思——就是拐弯抹角指责她走温和派不现实,二人理念不同,秦国有赵维桢就没他。

    也是辛苦他嘴皮子不利索,还要认真地把所有观点都阐述清楚。

    这么一说,赵维桢多少明白了韩非的意思。

    “公子所言极是。”

    赵维桢承认道:“这世道从不存在所谓温和过渡,要想掀翻旧秩序,必须行快刀斩乱麻之事。”

    他说可惜自己是韩国人,不单单指他为韩国贵族。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在于韩非完全错过了秦国需要他的时机。

    韩非就是看得太清楚了。太明白局势,所以深谙这天下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历来变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者需要上层建筑——在当下,也就是国君完全的信任、保护与支持。

    可如韩非所言,秦王不是非他不可,秦国还有吕不韦和赵维桢,综合各方面元素,他不会是第二个商鞅。

    教你如何设置阅读页面,快来看看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