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121~124(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r />     只是整理读音而已,确实要不了多少时间。

    若非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被汉字读音中的“介音”弄迷糊了一段时间,他们甚至可以在更快的时间内将这些文字的读音整理出来。

    之后便是为每一个声母韵母与介音标注符号。

    原本以为也就百来个音标,他们两三天就能将注音符号全部弄出来,却没想到这个过程中拿出的多套方案都没能获得所有人的一致认可,最后愣是折腾了大半个月,花了比总结归纳文字读音更长的时间,才真正定下了注音符号。

    一群人将成果汇报给了嬴政。

    嬴政看完后,突然有些好奇林阡以前学过的拼音,于是将人请到了主殿。

    林阡:“……”

    她有些无奈地看着嬴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古汉语的读音与现代汉语的读音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而我学会的拼音甚至是以燕地一带的语言为基准归纳出来的读音,根本就不适合如今的文字拼读。”

    但嬴政坚持想听。

    林阡耸耸肩,便从“aoe”开始,将现代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等全给嬴政背了一遍,她一边背,还一边用笔将拼音写在了纸上。

    等她写完,嬴政直接问道:“这又是什么符号?也是后来的读书人发明的?”

    林阡愣了下,摇头:“并非如此,这种符号叫做英文字母,是秦国之外一个叫做鹰国的国家的语言组成部分。他们国家的所有文字,都是由二十六个字母拼写而成。”

    嬴政看了眼林阡写下的拼音,随手将王绾等人整理出的注音符号递给了林阡:“你写的这种拼音似乎不如相国他们归纳总结出来的多?”

    林阡解释:“为了降低识字的门槛,很多偏僻字、异体字都被删除了,读音也经过了部分简化。用我拿出来的这套读音,本就没办法给当前所有文字标注读音,王相国等人设计出来的这套才更合适如今的情况。”

    嬴政点头,这才不再多言。

    -

    这日,泗水郡与砀郡等地的郡守刚组织着百姓将田里的玉米土豆与五谷等都收割完毕,尚未休息太多时间,便收到了咸阳传来的命令——

    陛下命各郡县学宫将学习秦律的学子的学习时间减少一个时辰,专门腾出来给不识字的老百姓学习认字。

    张良刚接到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完全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直到,他手上拿到了厚厚一沓咸阳那边送来的注音符号表格。

    表格最开始介绍了拼音的用处与拼读方式,之后就是罗列下来的长长一串儿好几页的注音符号,每一个注音符号后面又跟了一长串儿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的文字……

    张良将注音符号表格拿到手后,也用了好几天才终于搞清楚这些拼音的拼读方式。

    想到嬴政的命令,张良果断将泗水郡内的所有官吏——

    尤其是学宫里面负责教导学子秦律的官吏都给叫到郡城,而后给每个人都分发了一份注音表格。

    在他们一头雾水之时,张良将陛下的命令说了出来。

    其他官吏还好,那些平日会到学宫给人上课的官吏们瞬间就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敢置信。

    张良问过后才发现,这些官吏当中竟然有不少人都没学会以正切反切的方法给其他文字注音,所以看到注音符号的时候,根本不知道那些注音符号该怎么读——

    他们以前认字都是死记硬背。

    张良有些无奈,在让官吏到学宫教导拼音之前,自己倒是当了回老师,先给所有官吏上了一堂拼读课。

    等到官吏们学会拼音,身为郡守的张良仍有些不放心,便趁着学宫第一天教授百姓认字的时候,特意抽出空去郡城的学宫晃悠了一圈。

    ……

    学宫免费教人识字的消息很快就在各地传扬开来。

    也许是秦国官府在百姓当中已经积攒了足够的信誉,所以这次消息传开之后,除了对读书识字丝毫不感兴趣,或者生病了无法出门的百姓外,大部分人都去了官府报名。

    但学宫能够容纳的学生有限,所以官府登记了所有前来报名的百姓名字后,便以抓阄的方式将所有人分成了好几批,以一个月为期限,学成一批换一批。

    老百姓能跟着官吏认字就很高兴了,自然没有意见。

    但等到学宫正式报名这日,学宫里面仍旧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头:因为原本在学宫学习的学子也并不认识拼音,所以在开课后也都一起留了下来。负责此事的小吏不曾考虑到这点,所以造成了这个结果。

    好在没人介意学生太多。

    好些百姓甚至主动与学宫的学生搭话,和他们挤在一起,共用一张矮几桌案。

    不久,老师走了进来。

    一群人瞬间抬头,个个都眼巴巴地看着讲课的老师,每个人的手上还都拿着木炭与纸张,态度专注认真得吓人。

    若是听不懂或是开小差错过了老师讲的某句话,这些“学生”们脸上的表情竟像是天都要塌下来了一样,整个人或坐或站地在自己位置上抓耳挠腮,却又只能自己着急而不敢打扰了其他人。

    而在学宫之外,仍有不少没轮到的百姓正在外面好奇地踮着脚张望。

    张良在不远处看着,心里竟无端生出了几分酸涩。

    他想,等学宫的学子们学会拼音后,其实可以在附近找几个屋子,让这些学生给那些想要学习的百姓上课,也不至于让这些百姓等太久。

    ==·统一·==

    秦国国内扫盲运动搞得轰轰烈烈,齐国上下却在楚国灭亡之后终于回过神来,意识到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国家。

    也只有自己的国家。

    但长久以来的安乐生活已经腐蚀了齐国上到君王,下到百姓的心智——

    在秦国时不时就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齐国因为与秦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又舍得给其他国家钱财,不会主动招惹其他国家,是以齐国已经足足四十多年不曾发生战争了。

    以古代百姓的平均寿命,齐国国内的百姓差不多都已经彻底换过一批了。

    如今生活在齐国的百姓,根本就没上战场打过仗。

    再加上齐国如今颇受君王重用的大臣后胜,其本质与郭开一样,都是接受了秦国贿赂后便一心为秦国做事儿的忘恩负义之辈。

    而且除了后胜,齐国但凡有官员前往秦国就会收到秦国的贿赂,等回国后也会帮着秦国说话。

    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在长久以来的安乐生活腐蚀之下,齐国上下就没有半点忧患意识,甚至从未想过有天战争也会发生在自己的国家。

    而作为一国之君,没有远见的齐王不但荒废了士兵的训练,全国各地的城防建筑与防御工事也从不派人巡查,即便发现损毁被人报上来也从来不会花钱修复。

    是以即便知道秦国很可能过不久就会派兵来攻打齐国,齐国国内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大臣之外,竟然没几个人对此太过忧虑。

    因为他们很清楚,忧虑了也无用。

    可即便如此,所有人也只是等着秦国派兵前来攻打齐国而已,从未想过投降,更不曾想过直接对秦国俯首称臣。

    齐国臣民许是不曾想过,第一个想要向秦王嬴□□首称臣的,竟然会是齐王。

    而且他产生这个想法的时间,甚至远远早在楚国灭亡之前——

    在秦国先后拿下韩赵燕三个国家后,齐王便已经被吓破了胆,而后他几乎是立刻命人收拾好了行囊,准备前往咸阳朝拜嬴政。

    若非齐王在即将出城的时候被某位守城官员以齐国“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为由劝阻了回来,说不准嬴政早在楚国灭亡之前就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齐国。

    不过也说不准。

    也许有人会想到早已经成为了秦国属国,却仍旧被秦国灭亡的魏国。

    但这两个国家因为各自的地理位置,对秦国的态度迥然不同:魏国即便早早向秦国俯首称臣,却因为距离秦国太近,虽然不敢攻打秦国,却也总是在其他国家与秦国起了冲突的时候在背地里搞事儿;齐国与秦国的国土并不接壤,而且彼此距离最远,中间还隔着好几个国家,所以两国向来井水不犯河水。

    可惜一切都是假设,齐王被阻拦不曾向秦国称臣,秦国也马上就要攻打齐国了。

    而这个时间,就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

    -

    今年天公作美,秦国又是一个丰收年。

    经过今年的耕种,最先播种的玉米与土豆如今已经有了富余,粮种价格下降,百姓们也不再将其大半卖掉以赚取一些收入;除了只种了一茬儿玉米土豆的百姓外,如今大部分百姓都将玉米与土豆端上了餐桌。

    如今最值钱的粮种,已经变成了味道甘甜的红薯与产量仍旧稀少的棉花。

    但即便是红薯与棉花,今年也获得了大丰收。

    红薯甚至又扦插了一茬儿到了地里,只要今年不再像是去年一般下大雪,那么这第二茬儿的红薯也必然会收获满当当。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想要发动战争几乎毫无顾虑。

    于是,嬴政便趁着今年最后这几个月,直接派出了王贲带兵伐齐。

    他原本倒也想过再派遣几个将军带兵,但后来一想,若是王贲连齐国这种破烂防御都拿不下来的话,那他也就不用再领兵打仗了。

    王贲得知嬴政想法,额头冷汗大颗大颗地往下掉。

    为了以防万一,他甚至找父亲王翦问了这一仗该如何打。

    谁知王翦只淡淡地扫了他一眼:“如陛下所言,若你连齐国都打不下来的话,以后还是别领兵打仗了,不然只会害人害己。若是没自信拿下齐国,大可以主动找陛下请辞,无论是李信还是蒙恬,想来都会很愿意带兵伐齐。”

    王翦将儿子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你也就占了年龄与经验的便宜,不然这好事儿还落不到你头上。”

    王贲:“……”

    这可真是亲爹!

    王贲万万没想到,自己一向沉稳谨慎的父亲竟然也这般瞧不上齐国。

    但神奇的是,听完父亲的话后,王贲立刻就安了心,对接下来的伐齐一战也没有了半分顾虑。

    当然,这到底是一个国家,该给的尊重还是要给的。

    王贲与副将彻夜不休商量了一整晚,终于在天色将明之时想好了要如何攻打齐国。

    -

    林阡很快得知此事,心里有些好奇:“齐国真就这么差吗?”

    嬴政看了她一眼:“军民几十年不曾打仗,每次其他国家打得你死我活,齐国上下却一片岁月静好,这么多年过去,你觉得他们的军队还能打吗?百姓还有血性吗?至于齐王建,说不准……啧!”

    他笑了笑,完全没将齐国看在眼里。

    林阡也想起来,历史上的齐王建好像是唯一一个向秦国投降的君王?若齐国上下都和齐王建一个样,嬴政不将齐国看在眼里……

    好像也不奇怪?

    -

    王贲很快带着几十万士兵朝着秦齐边境进发,军队一路疾驰,完全不曾想过遮掩。

    这一路大摇大摆,也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齐国上下很快就得到了消息,齐王更是立刻手忙脚乱地从各地召集了一些士兵前往西边驻守,以图在秦国的军队攻打过来的时候能抵挡住一段时间。

    谁知道王贲像是早料到齐王想法,在带兵来到秦国边境后竟半点儿往齐国西部进攻的想法都没有,反倒突然调转方向,直接绕过有齐军驻扎的西边边境,转而从齐国的南边如一柄利剑般插入了齐国腹地,并在齐国尚未反应过来之前,带着几十万士兵一路急行军来到了齐国首都临淄城下。

    齐王建得知此事,整个人瞬间就慌了。

    他赶紧看向左右大臣,却见大臣个个面色惨白,双股战战,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半点儿风度。

    不少人甚至嚷嚷着要回家收拾行李,等着城破之时趁乱逃出城外。

    齐王建气得半死。

    但秦军带来的威慑力无与伦比,即便是他这个齐王,也生不起半点儿反抗的想法。

    他甚至不敢到城墙上督战。

    而与齐王的反应如出一辙:齐国百姓在秦军兵临城下后,竟然仍旧战战兢兢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毫无半点儿过激反应。

    或者说,也是有的。

    那些个有钱的人家,如今正在家里到处挖坑,想要将所有钱财都藏好,就担心秦军冲进来后会有人顺手牵羊。

    至于其他人?慌乱一瞬后便恢复了之前的生活节奏。

    王贲也是第一次打这样的攻城战——

    齐国军民无一人敢与秦国大军抵抗,面对秦军的骚扰与叫骂,一个个跟鹌鹑似的毫无动容。眼见着城门上的士兵被他们杀得越来越少后,数量竟不曾增加哪怕一个。

    王贲甚至听说,有不少人在秦军抵达后,竟然还有闲情逸致跑到齐王宫门前叫骂,埋怨齐王当初没有答应即墨大夫主动联合其他国家合纵抗秦的建议,这才招来了如今的祸患。

    王贲:“……”

    没多久齐国的守城士兵就死得差不多了,临淄城的城墙上也变得空荡荡,若有不知情的人此时从临淄路过,说不准都要怀疑自己路过了一座鬼城。

    齐国的朝堂也早已崩塌,文武大臣早早回家偷藏财物,已经好几日不曾有人到齐王宫上朝了。

    齐王建意识到,齐国的灭亡已经无可挽回。

    他正犹豫着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王贲突然派人前来劝降:“若齐王愿意主动投降,陛下愿以五百里地封赏。”

    于是,齐王建便命人打开城门,亲自走出投降。

    至此,齐国灭亡。

    至此,七国尽亡。

    而此时,不过是秦王政二十一年,距离历史上七国灭亡差不多早了五年。

    ==·皇帝·==

    与战争胜利一起传回咸阳的,还有秦军伤亡竟不到两千人的消息,而因为此时距离春节还剩了将近一个月,全国上下都不由为此欣喜若狂起来。

    不少人听到这个消息还有些不敢置信——

    以齐国破败的军防与毫无斗志的军民,他们确实想过这场仗可能会打得很顺利。可这场仗打得这么顺利,还是远远出乎了秦国上上下下的预料。

    这简直就像是王贲带兵到齐国晃了一圈儿,然后就将齐国收入囊中了一样。

    快速得让人不敢置信。

    但能这么顺利地拿下齐国,对秦国许多百姓而言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嬴政果断下令,今年春节,全国放开所有限制,尽可以聚众欢歌、畅饮美酒。

    -

    百姓尽情玩乐,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好年,朝堂众臣却因此而忙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因为就在一统天下后不久,嬴政便在某日上朝时下令:“异日韩王纳地效玺……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引用史记】

    而他给出的时间,便是年后第一次上朝的时候。

    听到嬴政下令,林阡还有些回不过神来——

    【我记得以前不是在心里提过,你的帝号叫秦始皇吗?为什么还要问朝臣?】

    嬴政闻言看向林阡,毫不意外地看见她与头顶的小号林阡露出了如出一辙的茫然表情。

    他有些无奈地看了她一眼,很快转移了视线。

    林阡被他看得一个激灵,终于反应过来:帝号这种东西就算自己心里已经有了模糊的想法,甚至他可能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心里定下了某个称号,也不能毫无铺垫地告诉所有人。

    这会显得人格外的狂妄。

    若由臣子提出来,或是有人抛砖引玉之后,他再顺其自然引出“始皇帝”这个称号,众人的观感就会好很多。

    想清楚之后,林阡心里便只剩下对历史大事件即将在自己眼前发生的期待。

    果不其然,年后上朝第一天,王绾便主动站了出来——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引用史记】

    嬴政并不满意,果断开口道:“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引用史记】

    林阡眼睁睁地看着“皇帝”这个称号在自己眼前诞生,心中激动自不必言。

    之后,嬴政又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封赵太后为帝太后。

    封完父母,嬴政的视线忍不住落在了林阡身上。

    林阡:“???”

    嬴政脸色微微变黑,转而提到一件事:“上古在君王死后,一直有后人根据先王生前事迹评定谥号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与当儿子的议论父亲,当臣子的议论君王一样,没什么意义还有僭越嫌疑。往后废除此法。”

    继而又道,“我是始皇帝,子孙后代……”

    林阡正等着嬴政说出秦二世、秦三世等称号呢,就见嬴政突然黑脸,似乎不打算将剩下的话说出口。

    她对上嬴政眼睛,触及里面寒冰,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我刚才应该没有胡思乱想吧?】

    嬴政顺势看去,只见林阡头顶缩在角落瑟瑟发抖的小号林阡,又见旁边已经穿上帝王朝服,戴上了垂落着许多冕旒的冕冠,正坐在高台上翘着小短腿儿凶神恶煞地瞪着小号林阡。

    他瞪人的时候,冕冠上的冕旒竟然还一晃一晃的,瞧着愈发可恶。

    嬴政:“……”

    以数字给自己的后代定下皇帝称号,本来是嬴政登基为秦王后就有的想法,最初原因就是看不惯臣子给逝去的君王定谥号的做法。

    但因为一个秦二世,他对这种命名方式格外排斥起来。

    再加上林阡之前提过的一些,诸如皇权必不可能长久之类的话,他更是对这种寄予了自己传承万世祝愿的称号失去了兴趣。

    于是嬴政将激动之时溜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当自己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其他人却不知道嬴政想法,见他说了一半就住了嘴,且迟迟没有继续的打算,不由纷纷抬起头来看向嬴政。

    嬴政注意到朝臣的反应,扯了扯嘴角,道:“寡人近日空闲下来,特意招来诸位公子谈过,”他扫了眼底下满脸错愕的扶苏与将闾几个,“发现他们许是过惯了安宁富庶的好日子,竟无一人有我嬴氏王族险境挣命的血性。寡人决定,自今日起,将所有成年公子派往全国各地,隐姓埋名从小吏做起,日后寡人崩逝,谁的官职高,谁就继承寡人的皇位。”

    嬴政话音刚落,文武百官便惊愕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着他。

    林阡更是茫然:【你这是打算养蛊吗?不打算让扶苏继位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