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视察(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东盐镇考察的郑森,继续在海产公司考察着。

    海产公司的一厂生产鱼肉罐头、二厂生产咸鱼干、三厂专门处理鲸鱼、四厂则是生产饲料和调料。

    比如很多蟹壳、虾蛄、小鱼和鱼骨,可以烘干之后,制造成鱼粉饲料,用喂养鸡鸭鹅和猪狗。

    而一部分小鱼小虾,还有可以制造鱼露;海肠子清洗干净之后,烘干磨粉,可以作为土味精使用。

    另外这个厂区,还有负责鱼膘的生产。

    比起渔民单打独斗,产业化的海产公司,不仅仅可以物尽其用,还实现了规模化的生存。

    郑森看完海产公司这一个星期的生产日志,估算了一下一年的年产量,单单是鱼罐头,一年就可以生产3000吨左右。。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下的生产量,捕鱼也是要看天气的,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间,可能无法出海捕鱼。

    因此海产公司一年的鱼罐头生产量,大概在2000吨左右。

    而胡逗洲的人口,是1.5万人;舟山群岛则是1.1万人;两地加起来是2.6万人。

    如果这些鱼罐头产能,全部内部消化,平均76.9公斤每人,显然以当前控制区内部的民众储蓄,是没有办法全部吃下的。

    更何况,  海产公司还有鲜鱼。

    现在各部门的食堂,经常吃鱼肉,  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五个战兵营,  更是天天吃鲸鱼肉之类,  在配合高强度的训练,每個战兵都变得非常强壮。

    海产公司产能过剩,  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郑森只是将这件事记在心里面,现在产能过剩,那是以胡逗洲和舟山群岛的人口来计算的。

    如果人革联占据这个太湖平原,  那这个产能反而不足。

    以舟山渔场的海产资源,只要海产公司的年捕捞量,控制在2万吨以下,就属于可控范围之内,不会造成舟山渔场海产资源枯竭。

    这也是官方主导开发的好处,  私人开发海洋资源,  要么面临巨大风险,  要么存在涸泽而渔的情况。

    郑森并不打算开启私有经济,  无论是封建地主,还是资本公司,  都是没有底线的。

    考察了海产公司,  他在孙二狗的带领下,来到东海盐业公司的盐田。

    现在是农历的九月份,晒盐工作进入一年的最后高产阶段,等到十月底,冷空气南下,晒盐的生产效率就直线下降了。

    盐田的工兵们,  唱着号子,  从最下层的盐池中,将海盐从硝板上刨起来。

    这几个月来,龙莎在舟山那边的化学工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获得了不少的化学品。

    通过这些化学品,龙莎进一步完善了晒盐法的除杂工艺,让海盐中的杂质进一步下降,现在生产出来的盐品,已经遇到了后世1900年前后的高水平。

    “公司库存了多少雪盐?”郑森向东盐公司的经理张士元问道。

    张士元兴奋的回答道:“总督,我们已经生产了673吨雪盐,其中50吨供应给了海产公司,  50吨供应给供销社,  现在库存573吨。”

    郑森点了点头。

    以人均每天10克盐的食用量计算,人均每年需要消耗3.65公斤食盐,控制区2.6万的人口,需要100吨盐。

    看起来,东盐公司也产能过剩了,而且东盐公司还有舟山群岛的岱山岛分厂,那边也在一个月前,完成了技术调整,年产能和东盐镇总厂是差不多的。

    不过食盐可不仅仅用在食用上,还有饲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