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6章 无状之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匆匆离开灵鹫山后崖的是非之地。

    悟空师兄弟三人满肚子没好气。

    一个个闷声不吭地低着头打回转。

    归来灵鹫山寺院,便都一头倒在榻上闷闷不乐。

    八戒和沙僧似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彩地吹着郁抑。

    时不时冷不丁地骂出一声:“娘的,实在太欺负人了!”

    而两口大马牙更是闲不住,总是有事没事地咬得山崩地裂般的咔嚓咔嚓响。

    真是有些烦死人。

    看得出,两个倒霉蛋的心里是多么地窝火!

    而悟空却不声不响,若无其事,似乎对前面所发生的不快满不在乎。

    只是一副酱骨架似的干瘪身子斜挎二五地躺在榻上,一双有些凹陷的猴眼死死地注目着窗外,显得若有所思。

    其实,那猴头的心里正一直波涛汹涌地纠结着呢,以至于整个大脑都成了无厘头。

    真个是自家心里急,他人不知忙。

    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手中向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如意金箍棒,竟然会被那舍得老和尚抛出的不知名的软绵异物,轻而易举就把前端圆圆实实地套住了。

    一时间,就如一条错钻进布口袋的过山风,再也不能向前跨出一步,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没命地打转转。

    还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记得自己察觉金箍棒被异物蒙住,感觉到情况有些不对时,就狠命地摆动铁棒左甩右甩,可是,就犹同被一条弹性十足的橡皮绳拴住似的,无论怎么努力反击,都死活动荡不得,无法挣脱一分一毫。

    更想不到,自已念动咒语伸长手中金箍棒,意犹把那个不明异物捅出个大窟窿出一口恶气,可任凭如何向外无限地延伸开来,俨然都探不到什么底,仿佛就像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有多少尽管前来都不在话下。

    只是恍恍惚惚之中,看到金箍棒伸长出去的另一端,宛如喝高酒醉得死去活来的蛮汉,整个眼前一遍天旋地转,不断地转出一道道光圈向外一圈一圈地延伸。

    刹那间,整个天地就犹如一棵被栏腰截断开来的万年老古树,错落有致地画出不计其数的年轮。

    如此一来,使得自己过往屡试不爽的捅天戮地大绝招,便被那舍得菩萨眨眼功夫就轻轻松松地化解殆尽了。

    想来实在有些难为情,真个是犹如老鼠尾巴搅动一口大油缸,不仅感到小巫见大巫探不到深不可测的底,而且还感觉四周空旷无限,自己显得何等妙小到不值一提。

    这也就难怪,所处心积虑的一切努力都绝然没有什么用了。

    悟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心里暗暗思忖,这到底是啥大法,怎么会如此不动声色,就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越想越觉得非常恐怖,真个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奇人背后有奇人啊!

    思来想去,悟空纷乱的思绪渐渐地豁然开朗起来......

    那舍得老和尚所透出的一股强大玄力,俨然与众不同:

    没有一丁半点的推搡;

    没有如狼似虎的凌厉攻势;

    没有钉是钉铆是铆的针锋相对;

    没有任何直来直去,你来我往的作手;

    没有云里雾里的故弄玄虚;

    没有什么下三滥的偷鸡摸狗;

    尽管如此,却也没有给对手留下任何可趁的破绽。

    悟空还清楚不过地记得,自己那如意金箍棒被软绵异物套牢之际,曾经卯足气力奋劲向上捅出去,若是放在常态下,对手八九不离十应当是想方设法对抗住,以防被捅出个大窟窿呢。

    可那舍得老和尚却是不吃这一套,偏偏另辟溪径,借力打力,顺势向外轻轻拨开,那动作行云流水,别有洞天,使自己的冲斗牛之劲力,犹如撞上了一座堆如山头的棉花,一下子变得有力无处使;

    当自已感觉被什么异物死死粘住,急于拼命摆脱纠缠之际,可对手却不用劲硬生生地对抗,而是不慌不忙地与对手紧扣在一起,任你左摇右晃,上窜下跳,他却坐观云卷云舒,直待对手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赢。

    那一番别开生面的神操作,俨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仿佛是钓鱼高手,不与上钩的大鱼儿死拉硬扯,而是玩起遛大鱼的绝活,总是针锋相对,收、放线适度,不中断地进行一牵一拉。

    时儿不慌不忙,保持一定力度牵着大鱼走;

    时而在大鱼要线必须缓冲时,又及时放线进行缓冲;

    时儿鱼赖钩不愿走必须收线时,就适时地针锋相对抓紧收线;

    时儿在大鱼拖钩,尤其是打桩赖着不动,则又及时擂竿弹线,敲山震虎,把它弄出老巢,牵着大鱼鼻子走。

    悟空更是想到,当自己摆脱无果,便变化招式强攻猛击,可舍得老和尚自始至终不与之起舞,并不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戏法;

    更是在自己尽力快速生长如意金箍棒横冲直闯袭过去,那舍得老和尚并非是左遮右挡,守住自己的上中下门路,而是顺势向外去直就弯,四两拨千斤地转动大循环起来......

    这么想来,那舍得老和尚的整个应对过程,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跳出三界外,不在此行中:

    要么是变中求变;

    要么是不变中求变;

    要么是以不变应万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