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归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京城西二环再往西两公里,有个叫做甘家口的地方。

    甘家口有一片小楼,三层的红砖楼已经有些年代,爬山虎爬满了墙面只露出淡绿色的木窗,墙面都有些斑驳。这些楼房大约是四五十年前,苏联援建的,当时被称作所谓的“专家楼”。姚远的家就在这里。

    红色砖楼前面,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银杏树叶已经渐渐变色了,金黄的树叶飘下来撒了一地。姚远手里拎着一个帆布包,站在树下徘徊着,很久也没有走进那楼门。

    姚远已经将近两年没有回这个家了。父母从西北调回来后不久,他就带着妻子搬离了这里,住到了城市的北面。虽然就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却从来没有再没有回来过。

    天下最难调解的恐怕矛盾恐怕就是婆媳矛盾。而姚远家的婆媳矛盾转化成了父子矛盾,并且一下子爆发了,爆发的还很激烈。姚远的口出不逊彻底激怒了父亲,父亲那本来就有些执拗的知识分子脾气,哪里能容忍儿子这种态度,毫不客气的将新婚的姚远夫妇彻底赶出了家门。

    小时候就住在这里,在奶奶的照顾下淘气、长大。自从奶奶去世后,这里的三居室就剩下自己一个人。直到结婚后,这里也曾记录了姚远曾经的美满幸福。只是如今站在这里感觉有些陌生,恍如隔年的样子,不对,是隔了两年!

    就在珠峰大本营,姚远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再回家时,父母早已去世。梦醒来后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再”的悔恨感,一直咬蚀着、烧灼着他的内心。也有些明白,之所以连日来感觉空落落的,恐怕对父母的惦记也是原因之一。

    父母都已经退休,年岁已高。身边不能没人照顾,而自己因为点日常琐事就大闹一场,更过分的是几乎两年都不再回去,有些过份了。说是不懂事是轻的,完全就是混蛋。

    家长里短的闹点矛盾,家家户户都避免不了。而自己前妻那个激烈性子,跟自己母亲的温婉性格肯定是格格不入。自己在中间没有起到缓冲作用,而是烦不胜烦耍着自己的脾气。后来又是赌气两年没回家,父亲不说,母亲的伤心可以想象。

    再联想到自己前些天在都兰小城,做的那个异常真实的梦。在那个梦境里,自己后半辈子一事无成。当然不是说人必须要做出点事情才算是成功,如果能内心富足、平静一生也是种境界。但是在那个梦境里,姚远生活中的溜肩膀,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自己对父母没有尽到责任、对妻子家庭没有尽到责任、自己的存在对周边朋友、甚至社会更是毫无情义。

    梦境里的那一生过得毫无意义,最后落得个孤独终老。姚远一直思索着为什么会做那样一个梦,他从现实中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渐渐找到线索。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顿悟?

    那肯定是上天对他的警示,让他清醒过来。认识到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恐怕那个梦境就是会真的,真的会发生。以前的事情无法挽回,只有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珍惜当下、珍惜自己的亲人、朋友,才能活出个样来。

    在珠峰大本营的邮局,他不由自主的给自己的父母寄去了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简简单单写了几行字:“爸妈,你们好,我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给你们请安。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可以想象父母接到这个明信片以后的欣喜,估计是第一时间父亲就拿起电话给他打了过来。电话里的老父亲声音明显苍老了很多,没有多说,只是叮嘱他出门在外要注意安全,母亲对他很是惦记,既然离婚了,回去后就干脆搬回家住。

    是的,父亲提到了他离婚的事情,并让他搬回家住。自己离婚这件事情只有自己的两个密友知道,一个是大狗,另一个是自己的发小、高中同学李尧。现在明白了,父母从来都在关心他的状态,李尧不是个大嘴巴,肯定不会主动跟自己的父母提及此事,肯定是他们主动打听的。

    回去住就回去住。原来单位分配的福利房已经给了前妻。本来姚远的打算是回去后在外面租个房子。现在看来搬回去住,陪陪父母才是正茬。离个婚不丢人,丢下年老的父母、再在外面租房子住才丢人。

    在银杏树下腿都有些站木了,终于迈步走向自己的那个家。

    三居室里,自己原来的房间丝毫没变,并且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纤尘不染。肯定是母亲每天都在打扫这个房间,盼着儿子随时会回来。

    说起来,自己的童年都是奶奶照顾拉扯大的,父母好像对自己少了些关心。但成年后渐渐明白过来,父母当时从事的都是保密工作,在西北地区荒漠里面工作,根本是身不由己。

    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国家的需要、集体的利益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个人那些小小的牺牲根本微不足道。就这样,从小姚远就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但隔三差五就会收到来自西北的包裹,有时是一件衣服,有时是一包小吃,有时甚至是父母手写的童话故事。

    刚刚结束的旅行,姚远见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