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经济特区,遍地黄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好啊,你糗我?可我听人讲这里面水好深的?”杨婵说。

    “深什么深?一口烂泥塘而已,大家在里面抢食吃,而秘诀就只一个。”

    林岭东竖起一根指头。

    “只要有货,便能挣钱,只要站在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

    杨婵还以为是在说她,“好坏啊你,净来糗我。”

    杨云则不一样,这王八蛋想钱想到发疯,此时有两个子儿,听得极其用心。

    “可我们什么都不会也,连面料都不认识,真的能做吗?该卖什么好呀?”

    林岭东:“随便,不管你什么款式,什么种类,只要你能带去深圳,就能挣钱,而且挣大钱。”

    “点解啊?什么都能挣?”杨云傻傻的问。

    林岭东微微一笑,将双手抄在胸前。

    语气中,也是与有荣焉。

    “对,什么都能挣,就是这么简单。”

    “这里是特区,深圳,遍地黄金。”

    在这里,所有原材料进口零关税,综合进口税减半,成品出口税只象征性的收个零头。

    减免力度,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最先是港商疯掉。

    来深投资建厂,16.8%的企业所得税?全免。

    缺材料?

    进口税,全免。

    出成品?

    出口税,减半。

    进口产品,减半。

    还享受特殊行业的各种补贴。

    再加上各种手段,搵钱的路子不要太多。

    90年代初,港岛的平均工资已达到了三四千块。

    一间普通的居民楼,月租能达到两三千块。

    寸土寸金。

    而深圳的人均工资三四百块。

    物价降低十倍。

    地皮租赁简直白送。

    港商们纷纷疯掉。

    还有这样的好事?

    这一措施,对港岛的电子产业釜底抽薪。

    新界,元朗,大浦地区的电子厂纷纷出走,只留下大片大片破败的厂房。

    在华强北,你可以用最低廉的价格买到收音机,录音机,计算器,电子表,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扇,还有电脑……

    夺走百亿年产值。

    其次便是纺织行业。

    港岛的纺织业全靠出口,低廉的开发和人工成本,形同虚设的关税让这些港商更加疯狂。

    疯狂走货。

    货!货!货!

    不管什么货,照单全收。

    五大洲,四大洋,似洪水猛兽泛滥全球。

    由于特区产业的保护政策,当时广东的成衣,是不允许进入深圳的。

    于是,大批大批的自行车走私大军开始出现。

    大包小包,只要带进深圳就能马上脱手。

    无数人争着要,抢着要,出手就是对半的利润。

    由于深圳的进口税低,所以进口货非常便宜。

    但不能带出深圳。

    出关就需要补交关税。

    深圳挣钱深圳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所以,像东芝的彩电,Sony的随身听,佳能的相机,摩托罗拉的bp机,只要是进口的好东西,只需要带出深圳,就能获取对半的暴利。

    灰色产业链不胜枚举。

    食品,罐头,日化,家具,快消品这些产业,更是疯狂发展。

    海量的就业岗位。

    只需要顺利入关,顺利的找到工作,就可以月入数百块,在外企随便当个小组长,甚至能拿到一千两千的高薪。

    无穷机遇,无穷魅力。

    90年代的深圳,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