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八章 提前撕破脸皮(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只要把北府大军在手中牢牢掌握住,还怕打不过建康城里的那点老弱病残?

    于是,建康城几乎已经是危如累卵的局势了,却还意识不到情况的危险,还想逼迫王谧就范。

    也就是王谧还想把北伐继续下去,才懒得浪费北府的实力,要不然,换做旁的人,早就已经和朝廷分庭抗礼了!

    “王侍郎,谢公如此要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是停在此处,还是继续向南?”

    曾靖很为难,但他这句话完全是一句废话,现在这种情况,他们就是想在北方盘踞也不成啊!

    那些望风披靡的城镇,一旦看到晋军局势不稳,立刻就会变卦,到时候,王谧他们困在这里不前不后的,岂不是等着被几支大军生生吃掉?

    “南行是肯定的,只有闯过了徐州,我们才能图谋以后。”王谧的声音透着沉重,也让一直以来对他十分信赖的曾靖跟着心情凝重起来。

    “不过,谢公现在催的急,我们也只能赶快行动了,不能再拖延。”

    “不过,今夜就算了,士兵们都已经休息了,而且,队列也很松懈,有什么事,也等到明日天明再说吧!”

    最后,在曾靖忧心忡忡的眼神之下,王谧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如果可以,如果现在是白天,他当然想赶快行军,抵达徐州,到底看看徐州那边的情况,分一分胜负了。

    可惜,现在夜已经深了,士兵们涣散的状态不是那么容易就调整过来的。

    贸然将大军集结,不会可以提早行程,只会让大军陷入混乱,一个搞不好,还会被敌人趁虚而入。

    这是哪里?

    正是徐州城外,妥妥的北地!

    这里可不是大晋的地盘,虽然前面几个关卡,晋军都顺利闯过,但是,就连一向自负的王谧都不得不承认,那并不是因为他们厉害,而是因为运气站在了他们这边。

    否则,一旦几个城池联合起来,即便不能彻底消灭晋军,至少也能让晋军伤筋动骨。

    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现在,就在徐州城里,有一个更加厉害的敌人,正是符飞!

    面对符飞,王谧的心中还是有些顾忌的,虽然李大连已经拍着胸脯吹嘘,了解符飞的想法,符飞不会和晋军硬碰硬。

    但是,这种事情,不到危急关头,不见到符飞,敲定了他的真实想法,是谁都说不准的。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主将,王谧也断不能把数万大军直接拉到徐州城,把他们送入虎口。

    必须缓缓图之。

    但是,也要看到,符飞那边的形势也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他真的犹如李大连吹嘘的,是个极有抱负的将领,那么看到晋军的虚弱,就不见得不会改变主意。

    于是,晋军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求稳,一定要把局势稳住,至少也要骗过盘踞在徐州城里的符飞再说。

    曾靖带着心事离开,而谢襄到了现在仍然是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王谧把他留在身边,亲自看护。

    这孩子,长途跋涉也不知道是如何闯到了这个地方,其间想必是经历了不少困难。

    他的年纪还那么小,就在不久之前,王谧在谢府见到他的时候,还是一副傲慢不已的样子,自认为是谢安身边最倚仗的小跟班,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

    可是今日一见,谢襄已经完全不是那个骄傲的少年人的模样了。

    整个人透着惶恐不安,两只眼睛总是泪汪汪的,他把王谧看成了主心骨。

    要不是还有重要的任务在身上,王谧都怀疑,他会一头扑到他怀里,痛哭流涕。

    “谢襄,快坐,会饮酒吗?”

    “不妨喝点,暖暖身子。”

    现在已是深秋,徐州这边的天气不比建康,已经是比较寒凉的了,而谢襄常年跟在谢安身边,以前别说是北地了,就是建康城也从来没有踏出过。

    现在想来,也不知道建康那边的形势究竟怎么样了,是不是彻底乱了套,要不然谢安为什么会把自己最为喜欢的小跟班也派了出来?

    但是,看谢襄进帐之后的种种表现,应该也没有那么紧急,要不然,谢襄早就不会给王谧开口的机会了。

    早就竹筒倒豆子一样的,全都吐露出来了!

    而他来到帐中,只是把谢安的书信交给他,却并没有着急诉说,这就说明,建康那边的局势还稳得住。

    谢襄犹豫了片刻,终究还是端起了酒碗。

    古人饮酒都比较早,谢襄已经十三岁了,已经是可以饮酒的年纪了,只不过,在建康那边,谢安把他当亲孙子一样的教养,总是对他管教的很严。

    可以喝酒,却不能多喝。

    于是,王谧这边提供的大碗就有点……

    过于粗放了。

    他咕哝了一下喉咙,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端起了酒碗。

    好样的!

    果然历练一下就是不一样!

    王谧暗中称赞,其实他也知道,谢襄年纪小,这些酒对于他来说是过多了些。

    但是,他还是倒了,就是为了看看谢襄有没有长进。

    现在看来,这一趟,他是走对了!

    长大了,成了个有勇气的爷们了!

    古人的平均寿命比较低,对于这些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在现代社会,才刚小学毕业,还是一家好几口人关注的重点,生怕有一点差错。

    但是,在古代,十二三岁却是已经可以做事的年纪了,甚至,在南朝时候,由于战乱频仍,境内局势不稳,很多十一二岁的小娃娃也被皇帝派往地方上镇守。

    对了!

    说的就是刘裕的那些孩儿们。

    历史上的刘裕因为生子较晚,当然了,他现在也还没有儿子,称帝又是在五十以后,以至于,他的后代,在他陨落之后年纪都很小。

    但是,自己打下来的地盘绝对不能无人看守,让谁去?

    交给那些值得信赖的将军自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也要看到,由于这个阶段,战乱不断,原本属于晋末时代的名将也凋零甚多,那些和刘裕一起起家打天下的大将军们,很多都在刘裕功成身就之前就倒下了。

    于是,计无所出,又无人可用的刘裕,只得把自己年幼的儿子们都分封到各地去镇守。

    而效果,当然是不怎么样的。

    不只是不怎么样,甚至效果还非常之差,反而起了反作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