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炫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小曲儿啊好听,叫《对花》!简单唱几句大家听听。”

    “正月里来什么花儿开呀啊,正月里来迎春花儿开呀啊。”

    “迎春哪啊花开呀啊,花开想起我的哥哥呀啊,花开想起我的妹子儿呀啊。”

    “哥哥亲哥哥!”

    “妹妹干妹妹!”

    “七不隆冬咿呀嘿,八不隆冬咿呀嘿。”

    一朵一朵莲花,花开十样红啊啊啊~~~”

    如果说之前沈常乐唱的太平歌曲《军乐歌》是整体抒情略有些凄美的感觉,那么这首二人转的小帽《对话》就是四个字的评价干净、高亢,听着就是一股子的痛快。

    包括之前所唱的所有小曲儿,沈常乐唱的每一种都是每一种小曲儿的风格,而不是沈常乐自己的风格

    而这就是《学小曲》或者《列宁在1918》、《学方言》难得的地方和学这个字的精髓所在。

    ps:(当然如果你是七十二岁还能腆着厚脸,上春晚上去说自己二十多年前就有从来没有改过词,误区众多,学的一点都不标准,广东话、粤语不分,旁边还有个五行缺嫂嫂的搭档的姜姓曲协主席,身份证号码是150………………那么确实说相声《学方言》也可以特别的简单。)

    首先他的基础就要比同是四大功课学里边《学歌曲》《学电台》《学外语》要高的多。

    《学歌曲》学的别管是经典老歌还是现代流行,那首先肯定都是演员和观众平时经常能听到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再加上歌曲韵律简单,甚至不用学,只要你嗓子不次,能找到调,平日里每天听个两三遍也就会学了。

    至于《学电台》、《学外语》那就学的更简单了,hello?how  are  you?im  fine  think  you  and  you?霓虹语雅蠛蝶、雅蠛蝶、打咩、一库一库、八嘎牙路、花姑娘也就得了,都是很简单的东西,难点主要是在创新包袱上。”

    而《学小曲儿》不一样,光是一个鼓曲就能分出来两大类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铁片大鼓、含灯大鼓;单弦、京都琴书、河喃坠子、十不闲莲花落等数百种形式。

    再加上二人转,各种地方戏曲,太平歌词,每一种的唱腔特点、曲调、甚至词里边透着的方言味都不同。

    学唱二人转你就得高亢有力,充斥着黑土地野性的的豪爽,学唱鼓曲根据流派不同你就得或婉约动人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像不像三分样,只有学出来你学的小曲儿的精髓,观众才会卖账,要是用吴侬软语唱一首二人转,你看看从小听正经二人转长大的东三省观众抽不抽的死你。

    这个跟歌曲不一样,比如民谣歌手,拿着一把吉他把声音放低,节奏放慢,他可以把任何一首歌唱成民谣,就算是摇滚也可以。

    包括像是歌曲翻唱,实际上也是将原歌曲用自己的技巧,自己舒服的方式唱出来。

    最关键的是这些你不认真学,平日里是根本没人在你耳边唱的。

    这就是为什么像《学小曲》、《列宁在1918》、《学方言》这样的相声在小剧场很少见的原因所在,太难了!

    这样的相声和《文武双全》一样,是有实力,有好嗓子,有充足底蕴的相声演员才能在舞台上“炫技”的作品。

    而沈常乐就是有这样的自信。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