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 25 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日,如海召集崔嵬、孔舫二人议事。如海问道:“我将咱们府内在籍人数同三年前做了对比,为何减少了三成有余?仔细翻阅了个县县志,并无灾荒饥年发生。况且朝廷为了巩固边防,实行军屯,同时鼓励移民,给他们提供生产用具、减免赋税,按理来说应该是源源不断有人涌入进来才是啊,不知二位可否为我解惑。“

    崔嵬放下茶杯,道:“大人目光如炬,一来便能切中要害。老实说,这一难题卑职如今也是束手无策,大人请听我细细道来,大人可知这西北的盐引制度与别处不同?“

    如海点了点头,道:“自然是知道的,边境军需需求极大,供给却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当年□□爷在时,对盐引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让户部公开边境所需的物资清单,让商人们将这些物资运至边防戍所,获得盐引;商户们凭盐引取得盐后,再去指定的地方去销售。这个法子一处,便解决了军需难题,也节省了运输成本。而商户们为了节约成本,有些则直接招了流民,自垦边地,形成了商屯,这样便吸引了大量流民前来,连带着边镇的贸易也兴旺了起来。“

    崔嵬道:“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盐里头的利润,大人乃是姑苏人士,肯定是深有体会。原本一切也是按□□爷的意思开展,可是后来,那些个豪强集结在一起,把持了几乎整个陕西盐市交易,结果便大不相同了。豪强与官绅勾结,为了获取更多的盐,自然会去压榨灶户,灶户们苦不堪言,反抗不得只得逃了;灶户们一逃,盐场产量下降,商户们运了粮食物资也换不来盐,渐渐地就退出了;商户们一退出,军需不够,那只能去加重赋税,盘剥百姓,老百姓受不住,自然也是跑了。这便是这几年咱们府为何有那么多人口流失的原因,不过大人也不必太过忧心,咱们这边情况还算可以,庆阳、平凉、临洮那儿走的人更多。“

    如海叹道:“只看户部记录的粮食储备数目,我竟不知里头还有这么多的门道,那既知是豪强集结,怎么就没人去遏制呢?“

    一旁的孔舫听了,冷笑道:“大人好生糊涂,那些个豪强中自然也有皇室、官员参与其中,盘根错节,任谁去动,不过是蚍蜉撼树罢了。前任知府吴能,尸位素餐,虽被皇上治了个‘治理无能’的罪丢了乌纱帽,起码还留了一条命,若是真去动了那些人的利益,恐怕会死不明白啰。“

    如海默不作声,许久方才叹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事我自有定夺,二位还是先去处理公务吧。“

    翌日,如海乔装成商人模样,带了重瑞、逐云二人去了离府衙最近的一处盐场。

    门子坐在门槛前,见他三人面生,伸腿拦住,“做什么,这儿可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

    如海朝逐云使了眼色,逐云会意,走到门子身前蹲了下去,说:“我们是来找你们这管事的,还望大哥通融则个。“

    门子踢了踢腿,说:“每天来找我们总催老爷的不知有多少,你算哪个葱?“

    逐云听罢,从袖子里摸出一锭银子,放在门子退变,笑道:“这点钱给大哥您打点酒喝,给小弟我通融下可好?“

    那门子立马将银子揣进兜里,爬了起来,笑道:“小老弟,是个懂事的,等着啊。“不一会儿,便带了一人出来,边走边说道:”舅舅,我看那几人有些来历,所以才来禀告您。“

    每个盐场有灶团,灶下面是户、丁,而总催,便是负责管理灶团、督促灶户们完纳盐课,防止私盐透露,在盐场话语权极大,一般是由灶户五年一轮换。

    这灶户姓王名丁,原来亦是灶户,今年刚走马上任。他觑着眼看了看三人中间的如海,便知此人来历不凡,伸手敲了自家侄儿的脑袋,嘟囔着‘又收了人家的好处,尽给我惹事’。

    王丁向前伸手作揖,笑道:“我就是这盐场的总催,不知各位找我有何贵干呐?”

    如海道:“我们前来,是想和你做场生意。”

    王丁道:“这位爷面生,怕是不知道咱们这儿的规矩。若想来盐场支盐,必得先拿盐引出来。”

    如海从袖中掏出一张纸,道:“总催请看,这不就是盐引么?”

    王丁一看,双眉紧蹙,左脚一跺,说:“您随我来,自然就明白了。”

    柳永有诗《鬻海歌》,有‘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输征‘等句,以表灶户之苦难。

    盐民们从山上砍来柴垛,投入巨灶,昼夜不停地熬制咸盐;而盐卤到出盐这一期间,无盐可卖,他们只能靠借贷维持生活,等到拿了工钱就得去还债,这样一来便是身无分文,又得去借,如此一直恶性循环下来。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