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九百九十六章 李小文事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哥自认为对公司内、外一切事务明察秋毫,喜欢对任何事情高谈阔论以表示自己无所不能,可是他却不想做事,这就很奇怪了。在他的眼里,待在这里的人都会自然的废掉,会失去自我,最后成为像他一样的废材,变成毫无用处的人。他明明知道待在这里人人变成这样,为什么他还要待在这里呢?很多的时候我都想要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

    商行里的人每天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是有时间做点私事的,比如说我记流水账,小文出去帮人拉货,刘哥给人算命,青姐卖杂货,大妈们最闲。一心二用者,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进步,个人就业形式、投资渠道逐渐多样化,许多伙计除固定工作外还在商行之外有一项或几项兼职,一心二用甚至多用,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放在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及其有限。这样的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得到老板的肯定与认可。

    刘哥特别喜欢三心二意,身在曹营心在汉,处于一个公司不能安心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随时准备跳槽。偏偏又没处可去,手里也没有任何的项目,可是他天天就想着接点私活,一会儿让我们去值班,一会儿让我们去卖水果。后来看来,他说的所有的事,他自己都没有做的。

    陆羽没事就把这些事记下来,这就是自己人生的流水账,多没意思的人生啊。

    已经没有一个定量的目标,而是一个定性的方向,规划指出了发展中的主要方向,需要完善的地方,需要选出的重要人才。但不设太多的数量指标,就算有数量指标,也不是硬性的,关键是选出最适合人才,最适合共亏集团的人才,这才是集团想要做的工作。如经济发展指标,要是没有相应的人才,都是无法实现的,人才就是集团的未来,也是决定共亏集团走向何方的重要因素。

    常常是实际完成数字与规划的数字不一致,一般规划的要低,可惜这里是炬城,这里毕竟是一个小城市。目前的五年规划,是为未来五年有一个指导性的文件,指出了发展重点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今后五年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以后这就成为了共亏集团引进人才的重要手段。

    杨小西对这事的认识就比较全面,五年规划的意义就是它是具有大唐特色的创举,适合炬城城情的发展。规划不会规定硬性指标,而是指导性的文件。毕竟大唐已经是市场经济了,不可能还按“五年计划”讲,否则其他国家不会承认你的市场经济地位的,不过现在也好多国家没有承认,至少三哥不会承认我们。

    来点实际的不吹不黑的说,大唐是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实行的是武则天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官场调控为辅。五年规划算是朝廷对地方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和可持续性发展,一个企业倘若没有人做事这是不行的。

    徐有这一呸问题就来了,表面上说得好听是人才引进,是提升集团管理层水平的大事,其实还不是在场的几个大人物的斗法大会。谁家没有几个亲戚,大唐在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不止是共亏集团需要人才储备,大唐朝廷也需要人才。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需要人才,所有的商行都要人才,人才如此的重要,怎么得到适合自己的人才,这注定是一件大事。

    徐有为什么发脾气,他是有资格在这个时候发脾气的,唐县令让他去管理共亏集团,没去的时候还不知道这里的情况这么复杂。他到了集团后才知道集团里根本就不是他想像中那样,现在说的是人才,就拿人才来说事。提起人才徐有就有一肚子的火,就他这个火爆脾气,他也不怕得罪人,反正他就这样了,上也上不去了,也不可能下去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每次喝了酒提到共亏集团他就得爆粗口:“现在这个集团里哪里,里面的人都是官家的亲戚,都是各个家族里的三姑四婆。这些人来集团说白了就是来拿工资的,并不是来做事的,只要你不让他们做事那都好说,你要是让他们做事,他们就找各种的理由拒绝做事。”这样一个集团你说能不亏吗?做事的没有,吃干饭到处都是,你还说不得骂不得,就连徐有这种火爆脾气,到了共亏集团后也是收敛许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