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三百零八章 探知父亲心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长孙氏终是逃不过冤魂的索命,早早的离逝了,就算是李世民这个薄情寡义的男人也很想看一看,当年那场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包括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在史官笔下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为此,当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后,李世民终于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强烈冲动,向当时负责编纂起居注的褚遂良发出了试探。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

    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

    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

    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

    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结果天下人都忘记了,史书也没有记下,太宗成为了天下第一帝。

    贞观史臣确实曾经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对玄武门之变前前后后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篡改。而篡改的主要方向有三个:一,对李世民加以美化和粉饰;二,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丑化和歪曲;三,对有关玄武门事件的许多关键性细节加以改动和增删。有的人说长孙氏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可却被李世民写了进去,他想要告诉世人什么。x <a href="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是自己的老婆撺掇着他才发动了此政变,还是想要告诉别人长孙氏不过是个虚有其表的女人,或者是想要让长孙氏一辈子不安。如果,真如现在的愚蠢的记者所说李世民深爱着自己的长孙氏,他明知做这样没有道德沦常的事她内心一定会过意不去的,她真要是宠妻的话,她就不能让自己老婆做如此没有底线的事。

    也许,想想李世民对史书进行了多少的篡改,凡是重大的历史细节都被其动过手脚,所以像“杨文干事件”、“毒酒事件”、“昆明池密谋”、“傅奕密奏”、“秦王密奏”等一系列事件都被他改得面目全非了,一切历史重大事件都变得云山雾罩、扑朔迷离,并且引起后世史家和学者的广泛争议,甚至屡屡被指斥为杜撰和造假。x https:/m.x/

    表面上他是一个英明神武,睿智过人的皇帝,可是实际上却是一个自私自利,承诺算计的小人,为了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肆意的勾结史官篡改历史,这样的人怎能被称为千古一帝。李世民需要告诉自己和世人,他诛杀建成、元吉的行为并不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杀戮,而是一种锄奸惩恶、济世安民的义举!

    夫妻二个骗得了天下人,却骗不了自己,他们这一生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们的良心会不安吗?有良心的人自然会感到不安,可是没有良心的人却永远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进而言之,恰恰是毫不避讳地、大张旗鼓地将这段历史昭示天下。他才能减轻自己内心的负罪感,获得一种内心的安宁,也才能正大光明、堂而皇之地获得一种道德解脱。x www.x m.x

    长孙氏为了大唐却也是心力交瘁起来,她不得不付出自己全部的精神,组建唐门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唐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它就像是一个新生的婴儿一般,需要有一个人来照顾它,保护它,并让它茁壮成长。这并非是没有意义的事,相反这事对于大唐的发展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孙氏要创建一个新的唐门。一个以暗杀为主的杀手组织,这里专营暗器、尤其以毒药为主,最初长孙氏也没有想过要创立唐门的。

    长孙家族本是为隋朝卖命的一个杀手组织,他们家以前的工作主要以监视为主,而李渊也是他们家监视的对象。本来他与李家也没有什么交集的,也许是李渊发现了自己正被长孙家监视,虽然这些都是背地里之事,不能摆在明面上。李渊发现自己的生命一直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不仅是他还有他的家人都并不受自己掌控。一想到这里李渊就头皮发麻,感觉到了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他深知如果自己要是坐以待毙的话,自己只能是死咱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