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一百一十六章 将死之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金针梅花诗钞》说:“用针者人也。医者之精神治,则造化通,料事明,决断果。使之临危则不乱,卒遇大恐而不能惊。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除,气血完,使之信针不移,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倍也。养身者却病强身也。以不病之身,方可治有病之人。聚全身之力于指腕,方可使顽铁通于神明。”x <a href="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2调病人神气法

    就是通过语言诱导和细心观察,使病人精神聚会,心情舒畅,在病人心理状态较佳的情况下接受针刺。《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院长是一个聪慧的人,刚才进来的时候就看出老人神不定,怕是老人正陷入恶梦之中,表象中老人并没有任何的异常,常人也不会发现老人微小的变化。

    但是,这却是医者研究的事,任何微小的蛛丝马迹都不能逃过这个孩子的眼中,也许这就是医生最基本的功课“望、闻、问、切”。当然病人陷入到恶梦中的时候,体内的神是混乱的,更是难以引导的。也就是说之前并非治疗的好时候,如果贸然行针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别的预料不到后果,倘若老人一口气上不来,就这样去了,也是常事。而这些都是外人看不到,只有院长心里明白。

    所谓“使本神朝”,就是等到病人神志安定,神随气至,这个时候我们再去给病人看病,常常会事半功倍的。怎样才能使病人“神朝”而气至呢?这个就厉害了,这可是医生的不传之秘,相当于就是只有副主任医生才知道,是不可以轻易告诉别人的。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切入的时机,一是要用医生的双目观察病人的神态、目光。

    而这个时候我们旁人,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已,我们又怎么能分辨得清楚,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而一切对于无关者来说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我们根本就不会在意我们眼里看到的一切,如果没有医生的本事,我们更是不能把握住病人那瞬息变化的病情。这个时候我们难道只能放弃了吗?当然,不是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光,让我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x 电脑端:<a href="https://www.x/x" target="_blank">https://www.x/x</a> https:/m.x/

    通过医患间的目光暇接,和自己的判断,使病人精神安定下来。《灵枢·本神》篇说:“是故用针者,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做为一个优秀的医生,一定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迷糊,一定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不管病人的病情怎么样,一切万变不离其中,总是有解决的办法的。

    《素问·针解》篇说:“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不管是任何一个医生,治病看人的时候,所用到的方法都是不尽相似的。张景岳认为:“目者,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为神使,使脉道易行也。”还有就是我们还可以通过谈话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及对针刺的恐惧、对疾病的忧虑等,使病人安定、平静地接受治疗。

    而康老现在已经是陷入了昏迷中,也就是《素问·宝命全形论》说:“静意观义,观适之变”,也就是上帝指使说的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细心的观察,从病人的病情找到最合适病人治疗的方案。由上帝指使的论述可见,针灸“治神法”具有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医生治神法和调治病人神气法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内容贯穿针灸医疗实践的全过程,同时也影响着针刺的疗效。因此,只有在针灸临床中运用“治神法”,才能明显的提高针刺疗效。

    院长手拿细长的银针轻轻的刺进了老头的皮肤,这一切看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还是挺难的。特别是康老这样的老人,不管自己的针是扎得深与否,可是奇了怪了,老头一点反应也没有。院长一开始都急了,小声的对老头说:康老,你这是睡死了,不管怎么样,你也得给点反应吧。你这样一点反应也没有,真是让我是不适应啊,也不知道这针扎好了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