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西域兵源(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痛入骨髓,如被铁棒击中,缩手呼痛。

    此时,周身关节内节节贯串,气血鼓荡形成掤劲,骨节承力内敛而肌腱放松拉长,此为“骨升肉降”,俗称“玉树挂宝衣”。好像是骨架子支愣愣四面八方撑起,但是筋膜肌腱却像柔软的衣服一样挂在架子上。

    由于周身外软内硬,如绵裹铁,以此劲力防守,软手相接,对方如触败絮,无从着力。松软拉长的筋膜可以像皮筋线团一样缠绕,化解对方的劲力变化。

    倘若对方罡气强悍,能够侵入护体真气,一旦触及“玉树”骨架,一身骨架可将承载的劲力传导至地面,继而生出反扑之力,甚至将对手反弹击伤。

    丹道内炼进入第三重境界,丹鼎初成,周身精气从筑基初期的气血浑浊到后期精华沉积内敛。

    周身气血勃发,蟾月之光显明,丹田火热,两肾如有涌泉沸水,口中玉液充满,气息带动筋膜进入橐龠呼吸。

    对于玄门弟子来说,这才算玄功初成,方能下山行走江湖。

    天下门派,成千上万,但能以正宗玄门心法开宗立派,统领本门武功的,才称得上是名门大派。

    这些名门大派中,又以少林、昆仑、峨眉等七大门派为首。

    这些玄门功法乃是各大门派的立派之本,皆不外传,军队中鲜少有士兵能得其内秘。即便侥幸得之,无三至五年纯功难以达成。

    这就是寻常唐军将士单打独斗时,很难胜过江湖侠客的原因。

    然而,安西北庭军的兵源却不同于折冲府的府兵。

    安西北庭军的精锐除戍边汉人外,还有很多来自龟兹、于阗、疏勒和碎叶等西域诸国的胡人,出自昆仑、天山等西域大派。

    其武功心法虽与中原武林不同,却也有极其独到之处,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原武学。

    除此以外,安西北庭军中还有一部分被招安的马匪。他们曾经是纵横丝绸之路的悍匪,连当地昭武九姓的胡商都不敢招惹。

    匪帮被唐军剿灭后,一部分相对忠勇的马匪被唐军招安,成为边军的一员。

    正是由于安西北庭军特殊的将士构成,才被称为虎狼之师,替大唐开疆拓土,威震西陲。

    也正因为如此,当李嗣业将军率领安西北庭行军抵达凤翔勤王时,肃宗亲自设宴款待。

    收复两京后,其强悍的战力令叛军惊惧,也令朝廷警觉。

    李嗣业将军死后,朝廷不断将荔非元礼、段秀实、白孝德等军中高阶将领调离至其他军队中。

    ……

    尉迟骠骑挑事后,虽然两拨人马再未发生过冲突,但白复认为两方要想化解矛盾,真正融合,只要一个办法——以武会友。

    对于武者来说,只有打的对手心悦诚服,对手才会真正地尊重你!

    果不其然,几场实战下来,双方势均力敌,惺惺相惜。

    步战时,蜀山一脉的绝世武功让安西北庭将士大开眼界:

    如果说,西域功夫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刀客一骑绝尘、七剑傲下天山。

    那么,巴蜀武功就是剑阁峥嵘而崔嵬,鹤飞不得过,猿猱愁攀援,夔门当关,剑仙横绝峨眉巅!

    马战时,安西北庭精锐悍勇无匹,将自身武功与马战完美结合,令川帮骑兵佩服的五体投地。

    战阵演练时,双方攻守兼备,教学相长,各有收获。

    安西北庭军的马战战法从匈奴、突厥、吐谷浑等部落的战术中演化而来,学自草原上的狼群猎杀之术。

    与中原军队酷爱的重甲骑兵不同,他们更讲究人马轻甲,来去如风,千里奔袭,围猎奇袭。

    川帮弟子的战阵除了唐军传统的步战之法,如一字长蛇阵、二龙戏水阵等,还有时隔数百年,重现天下的战阵——诸葛武侯八阵图!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