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李信的最终归宿!七年后再达临淄!(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斯,王绾,等人异口同声的表态“臣等无异议!”

    嬴政看着李信说道“将军知耻而后勇,寡人深感欣慰!”

    李信稽首道“罪臣不敢当!”

    嬴政见李信这么一说,又看到李信今日的情形,道“寡人知道,将军如何必有大作为,不必执着于过去。”

    随后。

    嬴政再次问道“大策便按李信将军所言,大兵压齐,寡人在淮南之时,已然于太傅商定,由王贲率军,蒙恬为副将,主持增兵之事,断然无所忧虑,如今陇西反击,由一员大将率我内史郡八万铁骑,于瓮仲将军合兵,务求一战痛击匈奴西羌,安定西部,尉缭,你以为何人可统兵。”

    整个关中,除了城防,也就十万大军。

    大王居然直接要出动八万铁骑。

    这一个将军,又将是铁血大将了,话音一落,整个大殿上,一众武将如嗷嗷待乳的乳虎,眼巴巴的看着缭和嬴政。

    尉缭再次上前,稍微沉思了半刻。

    便开口说道“臣直言,陇西大将,非李信莫属!”

    举殿皆惊。

    李信更是直接抬起头来,不敢置信的看着尉缭。

    他可是败军之将,这可是陇西大将,八万兵马,加上原本的陇西两万大军,便是掌管十万兵马的大将!能掌管十万边军的秦军将领,哪个不是威名赫赫。

    蒙骜镇守萧关,也就是十万大军。

    已然威震天下。

    整个大殿一片寂静,要知道,秦国法度严明,李信败军之罪尚未论处,已是大大的法外特例了,若再任一边疆大吏,任谁也不敢如此想啊。

    李信不感知性的看着尉缭。

    嘴角微微颤抖。

    两眼泛出水光。

    李信的事情,在秦国数百年来,就是唯一的一例,大王为什么不惩罚李信,当然,原因太多,或许是惜才,或许是因为关系到国公。

    国公是大秦将士的信仰,是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标杆。

    嬴政却是整个大殿上唯一一个没有任何诧异的人,反倒是淡淡一笑,“国尉,何以如此?”

    尉缭稽首说道“李信为秦军四大主将时,李氏引以为荣,李信统兵灭楚,李氏几乎举族男丁入军,李信战败,李氏则深感蒙羞,尝思雪耻,今陇西匈奴西羌劫掠,李氏以最能不同心奋战?若得李信为将,岂非猛虎添翼,就事而论,李信为将,二大利,其一,能于人民三局之地立定轴心,大聚人心,其二,能于羌族匈奴飞骑之前,大展铁骑奔袭战之长。”

    李信不管是追击燕国燕王喜,太子丹,还是楚国的项燕。

    都是以奔袭战为展示之才。

    西羌匈奴都是骑兵居多。

    若是李信为将,定可大举建功,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嬴政面无表情,说道“国尉如此说,不怕坏我秦法?”

    尉缭接着说道“臣以为,启用李信,不以为坏法。”

    “为何?”

    “秦军新起,大将多为新锐,灭国之战,更是五百年未曾经历之存亡大战,我军摸索而战,付出代价实属必然,偶有闪失更是在所难免,法以强国,法以爱民,此商君之言也,若败战必杀将,则将能有几人存?将之不存,国以何强?民何以安?天下有战以来,如兵圣孙膑,武安君白起,武国公苏劫,这般终身不败者,仔细一看,两百年出一人,岂是万中无一可以描述的清楚由来!”

    “然而,常战之将,胜多败少足矣,春秋之世,秦军东出大败,穆公不杀孟,西,白三将而最终称霸,今日秦国要一统天下,岂能无如此胸怀?”

    嬴政蓦然怔目。

    李信已然泪流满面。

    嬴政缓缓说道“国尉之论,寡人赞同!!!”

    举殿异口同声“国尉之论,臣等赞同!”

    嬴政哈哈大笑,看到已然泪流满目,却更加目光坚定的李信,说道“陇西郡守说过几次,陇西将军阮翁仲勇猛绝伦,只是运筹稍差,若是小战,寡人信得过瓮仲,然则,此次匈奴西羌联兵大进,陇西一旦有失,关中立见危机,故此,寡人也想到了李信,李信,寡人欲让你为陇西封疆大将,替寡人护卫秦国的龙兴之地,你当如何?”

    李信一抹眼泪,来到殿中,三叩在地,道“李氏一族,誓死为大秦,守护陇西!!”

    历史上。

    李信败了之后,没有身死。

    这无疑是一个疑惑,然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谁也不知李信去了哪里。

    太史公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

    唯有后来,通过其后人李广。

    追溯起源,得知李信终身捍卫秦国的西境,陇西李氏由此而来,李信守护着大秦龙兴之地的大将,由此看来,其一生之功业,不弱蒙氏,成为秦国肱骨之一。

    泱泱华夏。

    “秦王有此海纳胸襟,天下定矣!”

    ……

    苏劫改了装束。

    率这一队不起眼的人马,拖拉着不值钱的货物,来到了临淄城外。

    眼前的一幕,让一行秦人都惊呆了。

    临淄城外的原野上,帐篷点点炊烟漂浮,恍如阴山草原搬到了东海之滨,一片片帐篷营地间的条条小道上,连绵不断的出现一坨坨人,汇聚在这天下闻名的临淄官道上。

    苏劫此刻,已然清楚,这里,便是五国贵族的大逃亡,如今亲眼目睹,仍不眠心头砰砰直跳。

    这一年的秦楚大战,楚国大商更是纷纷将根基转移到了齐国,一时间,楚国商旅的豪阔酒肆成了整个齐国最显赫游乐聚会所在,也成了汇聚关下流亡世族的寄居之地。

    外面是一片流民。

    里面是歌舞升平,这齐国,也当真战国一奇葩!

    苏劫时隔多年,再次来到这座临淄城,百感莫名。

    城门口。

    数千军士守卫在左右,此时的临淄,已然是不能入城了。

    或者是,发扬着后胜的一贯传统,想入城,入多少人,以金银来衡量,若是金银不多,别说周边的县城,都不可入,只能沦落到这郊野外搭起帐篷,寻求一丝心理上的慰藉。

    苏劫率人来到门口。

    顿时被人拦下。

    车夫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信印,递了过去,简单说了句“车中乃是齐国上卿!”

    兵士将信将疑,验明了身份,惊愕“梅……祭酒!!”

    <scrpt>();</scrp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