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寻找重中微子实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三代中微子振荡的完整框架来看的话,对于中微子振荡的理论研究,可以先从真空中的中微子振荡入手……”<r />

    <r />

    时间来到晚上8点,陈舟重新沉浸于自己的研究之中。<r />

    <r />

    中微子振荡理论的基础,也是理想的真空状态下。<r />

    <r />

    中微子在真空中通过味态产生,传播过程则是质量态。<r />

    <r />

    最后再以味态进行探测,中微子混合味中的组成成分,就发生了改变。<r />

    <r />

    这种中微子味转移的现象,也就是中微子振荡。<r />

    <r />

    “中微子的味态是中微子质量态的线性叠加,具体符合式子是vα()=α=1,2,3∑uv()……”<r />

    <r />

    陈舟的大脑在飞速运转的同时,草稿纸上的公式,也开始多了起来。<r />

    <r />

    在这个公式下方,陈舟又标注了三个条件。<r />

    <r />

    1是中微子是确定能量和动量的平面波,2是中微子是相对论性粒子,3是中微子的传播方向沿着一个确定的轴方向。<r />

    <r />

    这是因为,只有在前人所做的真空中的中微子振荡实验所作出的近似条件下,所推出的中微子振荡实验公式,再去谈及比较复杂的太阳中微子振荡实验,才是有意义的。<r />

    <r />

    理论研究,在任何时候,也是从基础到复杂的。<r />

    <r />

    结合这三个近似条件,陈舟手中的笔,快速的在草稿纸上移动。<r />

    <r />

    “……最后,可以得到振荡几率的表达式:p(α→β;)=∑|uα|2|uβ|2+2re[≠∑uαuβuuβ·ep(-(Δ22p))]……”<r />

    <r />

    “这里的α,β为中微子的味态,为质量本征态的时间演化,是轴的单位向量,u为混合矩阵,Δ为中微子的质量差,p为中微子的存活几率……”<r />

    <r />

    得到这个振荡几率的表达式后,陈舟停下了手中的笔,习惯性的点了点草稿纸。<r />

    <r />

    脑海中飞速闪过两个条件。<r />

    <r />

    是中微子振荡发生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r />

    <r />

    1是中微子必须要有质量差。<r />

    <r />

    2是混合矩阵必须存在非零的非对角元素,也就是中微子必须是混合的。<r />

    <r />

    由此也可以确定最基本的一点,中微子具有质量!<r />

    <r />

    只有确定了这一点,寻找重中微子的实验,也才有意义。<r />

    <r />

    不再点击草稿纸,陈舟拿紧手中的笔,开始由二味中微子混合矩阵入手,结合振荡公式,从理论上推导需要定义振荡波长为多少,才能使得振荡的幅度毕竟明显。<r />

    <r />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舟也得到了想要的理论公式。<r />

    <r />

    由此,也就可以确定,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要想精确的确定不同的中微子的质量差和混合角,实验设置要选择对应的,不同中微子振荡参数合适的距离,使得振荡项最大。<r />

    <r />

    初步完成真空中中微子振荡的理论梳理之后,陈舟瞥了眼时间,已经是夜里1点多了。<r />

    <r />

    想了想,陈舟并没有立即对下一个,太阳中微子的s效应中中微子振荡实验,开展理论研究。<r />

    <r />

    他重新拿起先前放在一边的草稿纸,开始着手再次梳理一遍。<r />

    <r />

    不知为何,陈舟总觉得自己似乎漏掉了什么东西。<r />

    <r />

    只可惜,再次梳理了一遍的陈舟,也还是没有找到那感觉里遗漏的内容。<r />

    <r />

    第二天,陈舟依照着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r />

    <r />

    起床晨跑。<r />

    <r />

    随后,解决完早饭问题,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r />

    <r />

    陈舟在昨天就已经跟贝尔托卢奇说过,他需要独立且安静的空间和时间。<r />

    <r />

    所以,cer的实验准备,他就先不参加了。<r />

    <r />

    等到他完成自己的理论研究之后,或者说,他取得了理论研究的初步进展之后,再来跟研究人员一起,进行cer今年的这最后一项重大实验。<r />

    <r />

    贝尔托卢奇虽然有些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同意了陈舟的请求。<r />

    <r />

    本来嘛,贝尔托卢奇和米彻·约翰斯通就是打着陈舟回来参加实验,好让他见识到cer的强大实力,从而打动陈舟,让这位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入的小心思。<r />

    <r />

    可现在,人家完全有着自己的计划,压根不是那么好打动的。<r />

    <r />

    不过,贝尔托卢奇和米彻·约翰斯通一商量,两人也改变了一开始的计划。<r />

    <r />

    既然陈舟本人对本次寻找重中微子实验的研究,是十分上心的,那就尊重他自己的意愿,在实验安排上去配合他。<r />

    <r />

    让陈舟在实验的具体内容上,认识cer的强大实力,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r />

    <r />

    说不定,有着这样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做理论研究的后盾,他们也能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呢?<r />

    <r />

    回到房间的陈舟,很快便进入了状态。<r />

    <r />

    虽然说昨晚只睡了4个小时多点,但陈舟却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还是十分饱满的。<r />

    <r />

    怎么说呢,有些人可能真的适合搞科研工作。<r />

    <r />

    当他一投入进去的时候,立马就变得不一样了。<r />

    <r />

    别说犯困打盹了,就连一丢丢走神,那都是绝对没有的。<r />

    <r />

    “在两代中微子条件下,当物质中产生一个电子味中微子ve,有ve=sφv1+sφv2……”<r />

    <r />

    “在达到≈r区域后,r为太阳中心到所在位置的距离,中微子变为一半ve,一半vμ……”<r />

    <r />

    “这种状态类似于真空中45°混合情况,振荡得到极大增强!”<r />

    <r />

    “当中微子传播传播到物质表面的时候,变为v2=sφvμ+sφve……”<r />

    <r />

    “这种情况,对很多发生在共振区域的振荡过程成立,在物质中振荡加强称为s效应。”<r />

    <r />

    开始梳理太阳中微子s效应的陈舟,整个人的思维也变得异常活跃。<r />

    <r />

    实际上,s效应在太阳中微子振荡的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r />

    <r />

    从太阳的核心到太阳的表面,太阳的密度逐渐减小,在小于09个半径范围内,近似的看作其按指数形式减少。<r />

    <r />

    随着对太阳中微子的s效应的研究,陈舟眼前的草稿纸,也逐渐变得厚了起来。<r />

    <r />

    时间在流逝,但陈舟对中微子振荡的研究,却在逐渐深入。<r />

    <r />

    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r />

    <r />

    陈舟书桌上的草稿纸,也堆了满满的两摞。<r />

    <r />

    只不过,这些草稿纸并不全是中微子相关研究的内容。<r />

    <r />

    还有数学上极小模型纲领的研究,以及化学和材料学上,对粒子探测器的研究。<r />

    <r />

    虽然此时陈舟的研究重心,是放在cer这次的寻找重中微子实验上的。<r />

    <r />

    但是,已经确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他自然不会长时间放着,就此搁置。<r />

    <r />

    要知道,一天放下,可能没有什么。<r />

    <r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