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废殉葬(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拖着张御史往殿外走。

    北镇抚司诏狱了解下?

    “陛下恕罪!”先开口的不是徘徊在死亡边缘吓傻了的张御史,而是都察院新任一把手邝埜——正因为这个职位,担负着领导责任邝大人不得不出面求情,言官不兴杀啊陛下。

    然后,他就收到皇帝一个笑容。

    邝埜从这笑容中读出了‘咦,邝卿也想念先帝了吗’的意味。

    微微战栗下,邝埜的话就转了个弯,从求情变成了请罪:痛陈张御史言辞不当,竟然还冲撞了郕王。

    就在邝埜准备求皇帝饶人一命,张御史下回一定不敢再犯之前,就听皇帝用一种朕真是宽容大度的语气道:“无妨,下辈子注意点就是了。”

    邝埜当场噎住:不中用了。

    在朝堂呆了数十年的他已经看明白:旁人求情是无用了,陛下明摆着要这位言官,要不认罪要不认死。不知为何,陛下对于废除殉葬事这样坚决,似乎是谁挡谁死。

    于是邝埜立刻抽身退步,嗐,到时候给他请个好点的谥号算了。

    张御史被拖行出去的事越来越真实,方才还发过言的御史们都脸色又青又白。

    姜离淡然看着反对的言官:这世上,脖子够硬跟命够硬,总不能两全其美。

    既然这么喜欢看旁人去死,那自己也感受一下便是了。

    即将被拖出殿的张御史,从未觉得死亡如此切身。他原以为自己是个甘愿文死谏的人,然而,被锦衣卫铁钳似的手像拖死羊一样往外拖,火辣辣的疼痛和恐惧忽然就击垮了他——

    “陛下!臣有罪,止妃嫔殉葬乃盛德事!”

    此话一出,其余言官也纷纷被惊醒似的伏拜求饶。

    原来,你们也

    知道死掉很可怕啊。

    见张御史改口认怂,锦衣卫的手停了停,不过见御座上的皇帝依旧漠然,他们也就继续开始拖人——甭管死罪免不免,陛下生气了活罪总要受的啊,先去诏狱里蹲着吧。

    顺手还把人嘴堵上了,咆哮朝堂可要罪加一等,他们这完全是好心。

    随着张御史被手动禁言,朝堂一片死寂。

    其实姜离是想过的,也从史书里看到了很多明朝言官悍不畏死的案例,她做过预案:如果大批官员非要死谏怎么办?

    出生在红旗下春风里,她从没亲眼见过人被剥夺生命,也很不愿意人死。

    但如果这些人非要为了让女子继续殉葬而死谏,那,只要他们舍得死,她绝对舍得埋。

    只是居然没有出现这种死骨头,姜离也有点意外:不是说大明御史都不怕打不怕死,在朱元璋跟朱棣这两位杀神皇帝跟前都不怂的吗?

    余光扫过旁边左右门神似的兴安和金英,姜离才了然:哦也是,王振擅权七年了,真正悍不畏死的言官,大概被王振搞得绝种了。

    怎么说呢,果然世上没有纯粹的垃圾。

    只有放错的资源。

    而她从前留下王振,也有一重原因正是为了今日——

    她看得出,哪怕经过方才那一出,这满朝文武依旧是绝大部分认定事不关己的。

    然而,在姜离的计划里,他们可以沉默,但不能事不关己,更不能消极怠工:因废除这宫廷王府的殉葬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止各地殉葬之风,是必须要各级官员们来执行的。

    下一道朝臣们不敢反对的圣旨很容易。

    但要让这些人真的愿意主动动脑,想法子去做成这件事,难度就不同了。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苦口婆心劝他们:你们要有同理心啊,你们不心疼女儿吗?换位思考,你们自己若是女子不难过吗?

    姜离很清楚:以上这种话,当然是没用的。

    毕竟她不是来到了热血少年漫,嘴遁和爱可以说服一切。

    在成人世界,没有什么比利益更好用:刀不割在自己身上,人是不会知道痛的。

    所以,姜离要让他们知道,不给朕干好这件事,刀子会捅到你们自己肉里哦!

    *

    就在满朝文武以为‘废除妃嫔殉葬事’已然完结,甚至吏部尚书都已经准备出来走流程回禀他心中的要紧事时,就听御座之上的皇帝,深深叹了口气。

    在一片肃穆寂静中,十分明显。

    众人的心一下子就提起来了:刚才陛下笑了,都发生了可怕的事,现在陛下怎么还叹气起来?!

    不祥的预感很快成真。

    只听陛下苦恼的声音从高处传下来:“不过区区废除殉葬事便如此拖拉纠缠,真不如从前王先生在时,万事都料理的雷厉风行处处趁意。”

    姜离直接点名兴安和金英:“王先生的血经抄的如何了?朕怪心疼的。”

    被问到两人,耳朵

    和寒毛一起竖起来,齐齐打了个哆嗦。

    兴安负责小心回话,老脸上全是诚恳表示:王公公昼夜为陛下抄经,心意之坚感天动地,如今时日未足,宁死也不愿中断以免坏了修行。

    金英则忍不住怒视下头朝臣:怎么?看不起我这个东厂督主?是不是王振平时坏事做尽,所以你们你把我当成好人了是吧?

    所有今天出言阻止陛下,以至于陛下思念王振的官员,我东厂都要请你们去喝茶!之前王振把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碑扛走咋没见你们这么积极??

    不但他们——

    原本沉默以对‘废除殉葬’事,觉得与自己无关可以高高挂起的官员们,一听‘王先生’也立刻把耳朵支棱起来了:!!

    什么!王振要出来?

    那我们岂不是又要仰人鼻息?管宦官叫爷爷叫爹爹?

    而且丢脸是一回事,最要紧的是利益问题:说白了,朝堂上官位就这么多,权力就这么大,从前王振就像是一只有后台的凶犬一样,死死护住这块肉不松口。

    而今王振为讨陛下的好也罢,为了怕战事躲祸也罢,总之这只有主子百分百护着的恶犬暂且退回了门里。

    那空出来的位置,自然都是有人眼巴巴盯着的。

    好容易抢到后,又如何舍得再吐出来?

    况且,王振若真现在出来了,其爪牙可还未清,很大概率对他们实施疯狂报复,他们也可能会如那些妃嫔一样,面临着刀悬头上的死亡威胁,不知何时就会被整死!

    不行,这绝对不行!

    怎么能因为一点后宫女子的小事,就让皇帝恼了他们,怀念贴心的王振?

    很快官员们就做出了决断,一改方才围观吃瓜之态。

    吏部尚书本来都已经站出来半步了,索性就直接开始夸夸:陛下此举真是仁君厚道,臣等理应遵从圣意。

    其余官员也多有附和,差点把皇帝夸成了尧舜明君,并且表示为君分忧乃臣子本分。

    他们也是诚心为大明嘛:两权相害取其轻,比起王振祸害朝纲,不过一条祖训被废除,也不算什么的,太祖九泉之下一定能体谅他们的公忠体国!

    **

    内阁曹鼐当朝奉命拟旨。

    饱蘸了朱砂,殷红如血的字一笔笔落在纸上。

    “自今废殉葬制,大明后世子孙勿复为!”

    随着朱字一笔一划落定,姜离心情略好了一点。

    第一步。

    “此旨——”

    “即日敕谕文武百官,两京一十三省,天下万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