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拼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新站在讲台上,给台下众人讲解粮草、辎重、兵器、军饷对军队的重要性。

    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好粮草、辎重、兵器、军饷。只有这些东西准备到位,军士的斗志才能提升到最高,上下齐心方可取得胜利。

    若战前粮草准备不足,或战时粮草被敌方烧毁,都会导致军心大乱。

    军中缺粮,要么军士各自散去,要么就是兵变来获取粮食。如李傕、郭汜的造反,史称“长安兵变”,赵匡胤的“陈桥兵变”。

    特别是明朝,因为小冰河的原因,各地赤条千里,各地流贼四起。朝廷为了镇压叛乱,特派军队前往镇压,但却军中没有粮草,很多镇压的军队只能走到哪抢到哪。

    特别是“平贼”将军左良玉,左良玉军纪很坏,拥兵自重,又是跋扈悍将的典型。他部所过之地,都是被抢的一无所有,这平乱却是越平越乱。

    这军队的军饷更是重中之重,很多人当兵就是为了吃响,若没有军饷家中的儿女就无法为续。

    明末财政困难,除了用于对付北边满清的“辽饷”基本能够足额定时保证外,其它用于内地的,对付农民军的军队的饷银经常拖欠,而且不足额。

    由此引起的恶果就是农民军越大越强,很多官兵都投降了农民军,最后灭亡了大明王朝。

    所以王新对家丁的月钱看得十分重要,队长每月有七两银钱,副队每月也有五两银钱,家丁则是每月四两银钱。

    每次月钱发放后,王新都会仔细盘查,确保每位家丁都能领到月钱。

    王新在讲台上讲得非常认真,台下众人也是很用心的听着,但随着时间的增长,王新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他们只听却不做笔记,刚开始王新还有一些不悦,但随后他就明白了原因。

    杨秀鹏他们到来的时间不长,并没有学会多少汉字,即使有心想写也根本做不到。

    王新双手撑着讲座,开始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室内的众人见王新陷入沉思,也有一些疑惑和不解。

    没办法了,王新只能一边教他们识字,一边给他们讲解行军的必备的知识。

    王新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可能是自己最近太忙的原因,居然把汉语拼音给忘记了,有了汉语拼音的帮助,王新就能更容易的教他们识字。

    汉语拼音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一个法国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

    而现在的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还有一种就是双拼制,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王新当起了一回小学语文老师,开始给台下众人讲解声母和韵母……

    王新指着黑板上的“a”,来跟我读。

    “a……a……”

    “o……o……”

    台下也是一片,“a…-->>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