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现在还不是最后的胜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离开皇陵之后,赵诵一行人来到开封的时候,开封城外正进行垦地,准备今年农作物的种植。

    为了加快耕种速度,临安府的工匠带来了新的种田工具。

    改进后的种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劳作。

    当初赵诵一道旨意下去,各地的官员正带着百姓在疏浚黄泛区的河道。

    如今,开封的水运也基本上恢复了通行,从南方来的船只也到了开封城下,一切也恢复了秩序。

    这天码头上停靠了不少南来的商船,赵诵接见了从南方来的各商号的负责人。

    当初就是这些商号的存在和经营,才帮助太上皇赵竑夺回了皇位。

    所以赵诵对他们非常感激。

    如今赵诵希望他们来中原,需要他们带着商品前来,重新打造一个商品经济,稳定和发展中原的经济。

    赵诵对这些商人道:“开封位于中原之地,当年是天下漕运的中心,所以对我大宋国来说,地位十分突出,更占了天下漕运的三分之一。”

    “如今我朝收回开封,势必让开封重新恢复漕运,而你们都是宋人,自有经营的一套,在你们的经营之下,开封势必重现当年的繁华,我对诸君可是非常看好的,诸君也不要让朝廷失望。”

    商人们也知道皇帝的意思,这任务对他们来说非常繁重,但为了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务,他们不得不重新在这里经营商号。

    就好像当年去鄂州、襄阳以及台湾府那样,他们要在新的地方开始新一轮的经营。

    当年要不是太上皇,他们也不会过上这样幸福的日子。

    要知道当年他们可都是失去土地的流民,日子都过不下去的那种。

    后来去了泉州才有了好转。

    此时他们虽然经商,但已不仅仅是商人了,更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活,而要为大宋的百姓而活。

    他们也是恪守这份信念,所以才有如今的生活和地位。

    至于那些为富不仁、违背了初衷的商人则被太上皇和皇帝二人永远地剔除了商人的范畴。

    所以他们更能明白自己的使命。

    赵诵也适当的说起往事,给这些跟随太上皇多年的亲信一一斟酒。

    众人也十分感念太上皇皇帝父子的恩情。

    ......因为原先的城池年久失修,为了吸收人口,赵诵打算在开封地区修建新城。

    新的城池并不是修建而原先的城池上,而是另选了一块地方,与原先的城池形成了东西两城对峙的格局。

    这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守中原,不至于将所有人都集中在一座城中,可以更好的防守中原。

    实际上赵诵也想让世人记住那场耻辱,因为开封毕竟对宋国百姓和士大夫们来说有一个抹不掉的情节。

    众人以为皇帝会在开封待很长一段时间,但只有刘秉忠等亲近的大臣才知道皇帝早就迫不及待要北上了。

    这次皇帝北上,不是从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

    赵诵北上,先是去了大名府,毕竟大名府曾是宋国的北.京。

    当年的大名府经过重金打造,外城周长48里,宫城周长3里,颇为雄伟壮丽,又因为大明府居于当时黄河之北,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成为阻止契丹人南渡黄河的重要屏障。

    不过此时的大名府因为战略地位下降,所以被蒙古人重视的不够,人口也只有十万人差不多,显得有些荒凉,但好在现在投降宋国的官员正准备修复这座城池。

    而宋国军队为了防止其他地方刚投降的地方造反,所以在大名府这里准备了五万兵马,防止地方上有任何不臣之心。

    大名府就像是一把利剑插向中原以及山东、河北地区。

    赵诵看到大名府布置的军队以及各地官员带领恢复农业生产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