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熊廷弼(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德,大肆收容关外饥民,让努尔哈赤的奸细轻松混了进来。

    而努尔哈赤知道他向来视为畏敌的“熊蛮子”被调走了,也喜不自胜。

    袁应泰上任仅三四个月后,辽沈之战开打,奸细们轻松打开了沈阳城门。被熊廷弼称为“神京左臂”的沈阳,很快沦陷。

    紧接着,辽东首府辽阳也被努尔哈赤攻占。

    明军一路向西,退守到了辽河以西。袁应泰见大势已去,举家自杀。

    朝廷上下,一片悲观、恐怖的氛围。

    他们,又想起熊廷弼了。

    天启皇帝招其入京,亲自召见,并对他说,朕之前听信流言,错怪你了,现在后悔了,你回来吧。

    又对朝臣说,熊廷弼守辽一载,未有大失,换过袁应泰,一败涂地。

    为了表示对熊廷弼的信任,皇帝把先前攻讦熊廷弼的言官都罢免了。

    上任后,熊廷弼继续坚持他原来的防御战略,以时间换取空间。但矛盾随之而来。

    他在京师时,就向朝廷求兵、求饷,结果到出发时,仍无一着落。这让他的计划实施陷入被动,用他的话来说,“持空拳而与贼搏”,我没有这个本事,相信也没有哪一个大臣有这个本事。

    明朝的财政困境此时暴露无遗。加上西南发生奢崇明叛乱,朝廷分身不暇。首辅叶向高正好趁此哭穷,说这些年来为了辽事不断加饷,民力早已困竭,再拖下去,内乱恐怕要比边事更棘手了。

    与熊廷弼搭档出任辽东巡抚的王化贞,不仅积极主战,还向朝廷传递了一个信号:让我来,不给钱也能打胜仗。

    好了伤疤忘了疼,袁应泰的教训不远,但朝中大佬一听到经济廉价的方案,就很来劲。

    而且,王化贞是首辅叶向高的旧日门生,又得到兵部尚书张鹤鸣的赞助。

    这样,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陷入手中无兵、徒有其名的境地。王化贞则独率大军,驻守广宁,被朝廷寄予厚望。

    二人观点对立,酿成明朝史上著名的经抚矛盾。

    天启二年(1622),五月。正当兵部尚书张鹤鸣奏请撤掉熊廷弼,而王化贞则高喊秋天即可听捷报的时候,努尔哈赤亲率五万大军,渡过辽河,轻松拿下辽西重镇广宁。

    王化贞仓惶往山海关方向逃窜,途中,遇到率兵前来救援的熊廷弼,痛哭流涕。熊廷弼带兵殿后,护送溃散的军民撤到山海关。

    广宁之战溃败,结果是熊廷弼和王化贞都被下狱。

    虽有少数正直官员为熊廷弼喊冤,说他处处受掣肘,不得施展,不应为战败负责。但此前力撑王化贞的叶向高、张鹤鸣等东林党人,为了摆脱罪责,不断将脏水泼向熊廷弼。

    更可悲的是,算得上是一代名将的熊廷弼,在狱中竟然成了党争的牺牲品。

    熊廷弼下狱三年后,本来有希望活下来,但此时,他却被告发行贿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在天启四年(1624)发起了大规模的弹劾魏忠贤及其阉党的运动。魏忠贤决定先发制人,对东林党实行反扑。

    阉党中有个叫冯铨的人,早年与熊廷弼有嫌隙,为泄私愤,就向魏忠贤献了一条毒计——捏造熊廷弼向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行贿的罪名。

    在当时的党争中,涉及辽东事务,基本可定死罪。正如东林党人此前在广宁之战的责任承担中极力要甩锅给熊廷弼一样,魏忠贤要置东林党人于死地,就想让东林党人与熊廷弼沾上关系。

    结果,一生与东林党人合不来的熊廷弼,变成了魏忠贤对付东林党人的牺牲品。

    天启五年(1625),八月。熊廷弼含冤而被处死,死后“传首九边”。

    想着这些信息,黎安明更加头疼了,如果自己大哥真的和熊廷弼的女儿对上了,那到时自己是救还是不救?如果救的话,可就涉及到党争了啊。

    黎安明是个政.治白痴,他来到这个时代从没有想过去和那些所谓的东林正人君子们玩党争,也不会去玩什么劳什子党争的。

    见黎安明有些烦闷的样子,叶弘张了张嘴,问道:“少爷,怎么了?这其中有什么不妥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