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章 难得的机会(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子贤想啊!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共和国此时也有国家级集成电路引进项目——908工程。但是这个项目几乎成了一个技术引进的笑话。

    当时为了治理散乱差问题,1986年电子工业部在厦门,举办集成电路战略研讨会,提出“531战略”。即“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并落实南北两个微电子基地。南方集中在江浙沪,北方集中在燕京。

    1988年至1995年,在政策扶持下,共和国诞生了五家具有规模的国有半导体企业:江苏无锡华晶电子(原无锡742厂与永川半导体研究所合并)、浙江绍兴华越微电子(1988年设立中国第一座4英寸晶圆厂)、申城贝岭微电子、申城飞利浦半导体(1991年设共和国第一座5英寸晶圆厂)、和燕京首钢nec(1995年设共和国第一座6英寸晶圆厂)。

    1990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八五计划(1990-1995),半导体技术达到1微米制程,决定启动“九0八工程”,总投资20亿元。其中15亿元用在无锡华晶电子,建设月产能1.2万片的6英寸晶圆厂,由建设银行贷款。还有5亿元投给9家集成电路企业设立设计中心。

    但实际结果是,由于官僚体系拖延,九0八工程光是经费审批就花了两年时间。然后从美国at&t(朗讯)引进0.9微米制程,又花了三年时间。

    九0八工程就是如此。而官僚体系在决策时,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根本不考虑市场因素。

    不过,这一点现在的余子贤没办法插手,也无法多言。

    在此之外,还有有一点,不管公私,只要是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引进先进技术,都要不得不面临和考虑的巴统禁运。

    这是欧美国家因政治因素而强加的给共和国身上的枷锁。

    自1949年共和国成立起,共和国就被西方国家主导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

    1994年巴统由于苏联解体而宣告解散,但是西方对于共和国的技术封锁并未停止。

    1995年9月,包括原巴统17个成员国在内的28个国家,在荷兰瓦森纳召开会议,决定以控制武器技术扩散的名义,建立技术出口控制机制。

    1996年7月,西方33个国家正式签订《瓦森纳协定》,民用技术控制清单包括:电子器件、计算机、传感器等九大类。军用技术控制清单包括22大类。共和国同样处于被禁运国家之列。

    在电子领域,韩国、湾湾可以轻轻松松从欧美进口先进电子设备,而共和国大陆只能购买落后5年以上的淘汰技术。而韩国、台湾依靠电子产业优势,同样对共和国大陆进行技术封锁。如台湾官方禁止台积电等企业,到共和国大陆投资建设先进制程晶圆厂,禁止湾湾液晶面板企业到大陆设厂。即使设厂也只能投资落后湾湾一代的生产线。湾湾厂商通过合同约束,严厉禁止湾湾技术人员,跳槽到共和国大陆相关企业工作。

    在各方面严防死守下,共和国企业要想获得先进技术,就变得非常困难。而外国企业则凭借掌握的先进技术,在共和国市场予取予求,占尽便宜。

    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成为改开三十年来,在集成电路行业成为了一个最大的笑话。

    据一些机构估算,共和国为此付出了至少损失1万亿美元的巨额产业代价。

    而就在1990年,共和国大幅降低关税、取消计算机产品进出口批文、开放了国内电脑市场。顷刻间,国外的286、386电脑如潮水般涌入,长城、浪潮、联想等国内公司溃不成军。

    1991年由美国英特尔和amd,掀起的“黑色降价风暴”,更是让共和国计算机产业雪上加霜。由于绝大多数整机企业,积压了高价买进的芯片,从而背上巨额亏损的包袱,一家家电脑整机厂商,前赴后继般悲壮地倒在了血雨腥风之中。长城、浪潮和联想也都元气大伤。

    在微电子集成电路方面,国内企业继80年代中后期陆续亏损后,90年代纷纷倒闭,国内集成电路工业,逐步变为三资企业为主的局面。

    到1990年代末,共和国微电子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至少是10年。

    所以对于这些国家项目,余子贤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从始至终,他就是抱着避而远之的态度。

    要想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余子贤打算在尽量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引导国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个人影响国家的技术发展和政策方向,这算有点痴人说梦的感觉,但是余子贤必须这样搞。因为,他一个人就算是巴掌再大,也捂不了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的许许多多的窟窿(产业坑)。

    但是这之前,他必须成长为一个不容国家忽视的从在才可以。

    不然一切都将是做梦。

    而似乎眼前这就是一个好机会——买下它,拥有自己的集成电路工厂,迈出产业发展最坚实的第一步。

    只是这第一步,似乎非常难!1800万,余子贤城从那里去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