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滚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可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明君唐太宗,他一直鼓励臣子多多谏言,多次被魏征谏言,一再说魏征做的好,还要和魏征结为儿女亲家,可以说一君一臣相得益彰。

    甚至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1)

    可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没有几天,就解除了自家女儿和魏征儿子的婚约,跟着又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做出这些举动时根本没有顾及早年对魏征的诸多嘉奖,当时魏家一家人面对这些变故时应该是相当的绝望,简直要被皇帝厌弃的感觉。而做臣子的人还不能怨怼,有句话说: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来想要做皇帝的臣子太难了,也不知道怎么就得罪了皇帝,所谓的君臣相合感觉太虚,时间发生的时间段是最有包容性的唐代。

    到了如今这个朝代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尤其是今上,在一开始就和首辅足足争斗了五年,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更加对臣子没有什么客气。

    今上根本就没有就不是那种愿意接受臣子谏言的皇帝,足足有二十年没有上朝的他,完全杜绝了大臣们在朝会上提出来谏言。

    至于奏折?皇帝完全不打算全部看一边,要知道有不少臣子的奏折根本就是废话连篇,那么就急需权臣帮着过滤处理好那些奏折,那种言之无物的奏折直接被忽略掉。

    不怎么重要的奏折根本不需要皇帝处理,权臣很乐意去做这些需要筛选的事情,因为他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审核奏折的机会,就手把那些不顺眼的奏折处理掉。

    权臣会在记下同僚们一箩筐的小黑帐后发力,就在皇帝耳边哔哔某某某的不好,反正不管是内阁首辅,还是其他各个等级官员,权臣都会想着上眼药,找机会黑那些家伙。

    时间久了皇帝老是听到某某某不好,自然会对某些臣子看不顺眼,还有原本就不得皇帝欢心的官员也会加入不顺眼的名单,作为皇帝自然有那个权利,找个机会就让那些讨厌的臣子去死,而造成臣子一再死亡的黑锅自然是奸臣背着。

    当然奸臣背着的黑锅一点也不冤,很多时候就是他在皇帝耳边添油加醋,帮着皇帝做事时顺便把自己的对手也一并送走,这对权臣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权臣有罪,不等于说皇帝没有责任,他明知权臣的人品不怎么样,很多大臣纷纷弹劾,却依旧力挺权臣,给予权臣更多的信任。

    不然权臣能够有这种能力随意清除自己的异己?不能!这位皇帝又不是那种没有能力的儿皇帝,今上属于那种一直活得很任性的皇帝,说不上朝就不上朝。

    凌霄不明白为什么不少大臣明知道权臣当道,依旧要弹劾权臣,这种找死的行为让不少官员纷纷死去,大概他们一直以为皇帝是被蒙蔽的,一心想要皇帝主持公道。

    然而凌霄感觉这种想法就是太过天真,皇帝陛下根本就不乐意听到朝臣的劝谏。其实皇帝根本不在意权臣被弹劾出来的问题,只想着让权臣更好地尽忠,根本不在意其他官员的情况,就这样那些臣子一个个都进入锦衣卫,遭受了酷刑。

    凌霄自然是不会以为皇帝被蒙蔽,不上朝二十年都让整个朝廷接着运转的皇帝会这么容易被蒙蔽?绝对不会,后世的人说今上原本有成为明君的潜质,但他最终成为这个皇朝里最奇葩的皇帝之一。

    还记得这个皇朝里常常出奇葩皇帝,有爱当木匠的皇帝,也有那个搞出来什么龙凤呈祥的正德皇帝,有爱上比自己大上十多岁的妃子的皇帝,今上也是皇朝的奇葩皇帝之一,根本无法否认。

    想清楚的她懒得去管那些事情,要是去皇宫里装神弄诡的话有可能导致更多人吃苦头,同时凌霄也没有那种改换天地的想法。

    因为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年纪很小的女孩子,要是知道凌霄打算去灭掉那个皇帝,一个不好就成为通缉犯,那还不把原主吓死?

    现在都不知道能不能把原主从那种三从四德的泥坑里挖出来,还想着弑君?绝对想多了。这个都不需要问问就知道不行,要是原主回来后不是吓死也会吓疯。

    算了吧!为了一时的气愤就去杀掉皇帝,以为天下的百姓好日子就来了?怎么可能!不会!等着上台的新皇帝出来后可以看看执政的情况,就会发现新皇帝的情况和这个皇帝的执政是大同小异。

    为什么凌霄会这么说?这是因为她发现整个大环境没有变,官僚体系固化的很严重,很多官员们正在抱团取暖,从宋代就开始的党同伐异到这个朝代更加厉害。

    那些官员很多时候更在意所在小团体的利益,这导致他们不是为国为民而努力,是为了上位之间也是勾心斗角,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诬陷等手段搞垮每一个挡路的官员。

    而那些真正为了老百姓做主的官员往往是孤臣,这种人反而得不到好下场,因为每一个小团队都会当那种人就是绊脚石,找到机会就会踢掉,这种人在各个方面都发现很难,还因为挡了别人的路而被算计。

    不要说什么没有做过的事情就问心无愧,有时候问心无愧也会被因为对方算计而锒铛入狱,因为对手可以收买人,一个人说不好,可以接受,可要是两个、三个都说不好,只怕在别人眼里就是真的不好。

    在很多想要当官的人眼里,走上仕途不是为了百姓主持公道,也不是为了让普罗大众过上好日子,更多是为了自己能够活得好。

    虽然作为儒家弟子们要求修德,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不多,想当年权臣也有过想要干一番事业的宏图大志,最终却变成压榨别人的权臣。

    哎!的确儒家弟子有着不少道德要求,比如说:北宋儒家子弟张载在书上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算是一个真正儒家子弟的追求。

    但有几个儒家子弟真的能够活成一个这样的人?就算有仁人志士想要做一番事业,也就是那些为民请命的孤臣,他们又会忙于应付对手的陷害,不然一个不好就是去死的下场,真的是可悲啊!

    很多读书人并没有太远大的理想,参加科举是改变自己的出身,成为士农工商中那个士,跟着就开始成为随波逐流的一份子,更多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就如同黄粱美梦中的书生一样,一心想着考上后怎么快速升职,怎么发家致富,怎么成为一个高官,等着自己有权有势后就把之前看中的美女一个个掌握在自己手里。

    事实上读书人也多是这种想法,那种吃苦头为民做主的也有,但顺着时间的流逝,能够坚持下来的越来越少,毕竟谁不希望自己活得好?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