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父子俩就“汉化西突厥”的具体方法讨论了一番。圣人甚至琢磨着,由官府出兵把大唐到西突厥的道路打通,然后把长子这些年折腾出来的好物事大量地卖给那边的贵族们。

    “以前我们都是坐着,后来胡人的胡床传了进来,也只是在士族间流传。结果你弄了这个软椅子,大江南北都用软椅子。正好我们把软椅子再给他们传过去。最新的茶叶、烈酒也都卖过去。”圣人越想越开心。

    承乾安静地笑,他想了想,开口说道:“在那里办学教化他们,加大贸易互通有无是一方面。儿上次在宫务处看他们做事,有了一个想法。不若在靠近西突厥的地方,有官府出面开个大作坊,专门生产这些物事。”

    “匠人们的手艺要广泛地传下去才好,就好像阿耶在国子监办算学,把算法从家传变为人人可学一样。”

    圣人想明白后忍不住笑话儿子,“你自己从没有得失心,以为别人和你一样?家传的手艺凭什么传给外人?”

    “那要不朝廷给点好处?儿听说大唐很多地方还没有纸坊,写个字都需要削竹子。纸坊也可以大量地建造。”承乾小小的提议,实在是现在的纸太贵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更是不得一见。

    说到纸坊,圣人对着寄予厚望的长子小感叹,“纸墨笔砚的价格确实高的。门下省的马周当年上书的时候,就是用的竹子。他也经常感叹,家乡没有纸坊,纸比油贵。大唐刚刚建立不到二十年,从后汉三国到现在老百姓一直是没有真正地休养生息过,日子过得难啊。”

    “阿耶放心。”承乾对阿耶和朝臣们、百姓们的期盼很是理解。这几百年的动乱下来,他们实在是不想再折腾了,渴望和平、统一,渴望过上几百年安安稳稳地日子。

    “纸坊的事儿,儿去宫务处再看看,看能不能改进一些技艺。”承乾立即安慰父亲,接着说道:“石蜡烛也可以大量地制作,就是石油不好找。儿在民间看到豆油灯,真的是豆子那么点儿亮,对眼睛很不好。”

    亲阿耶不想去和儿子说有些人家连豆油灯也点不起的事儿,他想着妻子说的话,觉得承乾确实是还小,不需要操心这些。

    “石油的事儿工部已经派人去开井挖了。估计一时之间进展缓慢。上次你说在番禺县北再建设一个市舶司的事儿,已经通过了。只是我们的商船不如海外之人的好,你若有兴趣也去造船处看看。”

    发现儿子还有农、工天赋的圣人把另外一件让他们头疼已久的事儿说出来,承乾听到大唐人终于不再执着于陆地而是把目光放到海上,很是开心。他因此又想到另外一件事,“儿晓得了。儿上次建议阿耶,开放东市的事儿,阿耶考虑的如何?”

    圣人一听长子提起这个事儿就纠结,恰好宫人端上来泡好的茶水,他品着长子亲手炒制的茶叶泡出来的清茶,一时间不想开口。

    承乾也不想和阿耶纠结这个事儿,端起来他的茶杯慢慢地品。

    东市因为靠近三内多是勋贵官僚第宅,商业反而不如胡商众多的西市繁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到朝廷的种种影响和限制。他阿耶还亲自颁布禁令,“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虽然他知道阿耶是想让官员们形成简朴的作风,杜绝享受和贪腐,但是人性岂能是禁得住的?

    当然,大唐人这种把商贾视为“贱类”,以工商为未利和大家士族区分的观念,也不是一天就可以改变的。

    父子俩品完了两杯茶,又各用了一碗酸奶汤。圣人终于开口,“承乾说的阿耶都明白。官员们早起上朝来不及用早膳饿着肚子上朝,阿耶也都明白。房玄龄建议朝廷在东市统一建造一些食铺子专门供应给这些官员,朝议上通过了。”

    承乾眼睛微微一亮,“房公这主意好。”他在心里默默地想着,这不就是华夏后来的美食街?

    “食铺子可以有朝廷统一管理、装饰。但是具体的活儿,儿觉得,还是交给商人自己为好。阿耶可以让人找一些诚信好,手艺好的商家负责。东市的人空闲的时候也有个去处,朝廷还能多收一些税银,一举两得。”

    圣人觉得这注意不行,“交给商人自己,岂不是变得和西市一样?”

    “不一样。阿耶可以把东市经营的优雅文静,和热闹喧哗的西市区分开来。”承乾回忆着华夏后来区分的各种高档,中档美食街,美食城,觉得此法可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